哲学教学趣味故事案例十九一、长颈鹿与合欢树数百万年前,由于大量食草动物的吞噬,草的生长已无法满足动物需求。为了生存,有一种鹿的脖子越长越长,以便能够吃到高高的合欢树的叶子,后来就进化成长颈鹿。合欢树为了防止被长颈鹿吃掉叶子,就长出了长长的钢刺o这种钢刺使长颈鹿不得不在舌头、喉咙、食道和胃壁的表面长出厚厚的防护层,并且采取侧翼取食的方法。为对付长颈鹿,合欢树又施新招,只要长颈鹿一开始吃叶子,就迅速产生一种毒素,大量食用便会中毒死亡。长颈鹿慢慢掌握了新的对策,每棵树只吃一会儿,合欢树还没排出毒素,它就已经在吃下一棵了。于是,就在长颈鹿吃叶子时,合欢树迅速向旁边的树放出警告气味,收到警告信息的树会提前产生毒素,让长颈鹿得不到吃的。聪明的长颈鹿又有了"这儿打一枪,那儿放一炮"的游击战办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的只是有形无神、没精打采的狮子、老虎,它们一旦回归自然,便难以成为竞争中的强者。竞争是提升生存与发展能力的主要外在条件,是动物进化的基础,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长颈鹿的生存历史启示我们,人类要发展,就应积极地从"竞争应对"转向"寻求竞争",那种"山中无老虎,猴子充霸王"的思想需要彻底摒弃了。竞争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对手无功力,自己也就长不了功;对于越强大,自己的提高也越快。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发展是这样,企业内员工之间的竞争与发展也是如此。二、黛色参天二千尺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曾有过这样一次失误,当引以为戒。事情是这样的:唐朝诗人杜甫在《古柏行》中写到:"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沈括根据《九章算术》推断这棵古树直径只有7尺,而高却有2000尺。于是他责问杜甫道:"四时围乃径七尺,无乃细乎?"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人们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带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要求,抱着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去选择和反映对象,人的反映具有选择性,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杜甫对古柏的反映,用的是形象思维的夸张手法,并非要对古柏作精确描述,因此不宜用精确标准加以评判。沈括用科学思维的标准去评判杜甫的文学想象,是不恰当的。三、6狮不敌1牛黑龙江省第一家非洲狮林园在亚布力林业局正式建立。开园之日,威风凛凛的非洲狮一--5只母狮、1只公狮,在刚刚返青的山林中时隐时现。然而,当工作人员将150公斤左右的小黄牛放入园中,对非洲狮进行野化训练时,这6只1岁左右的狮子忙活了两个多小时,却没有将小黄牛咬死。受伤的小黄牛甩蹄剖土,眼睛血红,低头冲向非洲狮,吓得狮子纷纷后退。最后,5只母狮合力才将这头小牛扑倒,在旁边看着的公狮,这时才跑上前来,吼叫了几声。过了一会儿,受伤的黄牛竟然又站了起来,怒视着非洲狮,非洲狮晃来晃去,再也不愿进攻了。据非洲狮林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这6只非洲狮系人工养大,因此捕杀猎物的能力较弱。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并且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善于区分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善于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双方朝着人们期望的一方转化。狮子本身存在着"凶猛"和"温驯"的对立,小黄牛同样也存在着"凶猛"和"温驯"的对立,而这种对立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狮子因人工养大,由原来的"凶猛"变得"温驯",小黄牛因面临绝境由原来的"温驯"而变得"凶猛"。其实,狮子和小黄牛也是对立和统一的双方,对立的双方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狮子因三餐无忧而"温驯",小黄牛因面临死亡的威胁而"凶猛"。事物就是在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变化和发展的。四、由4000头到4.2万头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的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000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慢慢地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