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设计及理念一、教材简析《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二、设计理念《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低年级阅读教学是母语教育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她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本人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力争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三、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认识两个偏旁春字头和竖心旁。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练习朗读,认字。难点: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五、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六、教学过程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猜一猜》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意图: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1、出示课文。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想不想像老师这么读?不过,这首诗带了些生字朋友,我们得先认识他们才行啊!)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交流记字方法。玩读字卡。A解决生字读音远和无整体认读音节听、声和惊是后鼻韵母声、春、人是翘舌音B交流记字方法远、近和还都有走之儿,远和近它们是意思相反的词(上和下黑对白左对右)惊是竖心旁加上北京的京C游戏巩固玩读字卡3、练习朗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正确、通顺。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练读,交流识记办法,提高认字能力与质量。把诗句读准确、流利。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1、学习质疑。(我们能把诗读正确了。诗中有什么地方你还不懂的吗?)如:为什么近着听,却听不到水的声音?为什么人来了,鸟不惊?为什么春天去了,花没有谢掉?等2、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近听水无声(?)等。3、带着问题,读读课文,可以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看谁读懂的问题多。4、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导读如下:A“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想读这句诗呢?谁还想读读?谁想向她这么读?用你的声音读出远山的美来。引读“远看——”B“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为什么你要这么读?谁也想来读?C“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相机教学“春”,组词,认识部首,春字头。人在画外看,却如画中游。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D“人来鸟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