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罗嗦》教学设计(聆听课)一、教材分析:(一)作品背景分析:1959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四川省歌舞演出团给首都观众带来了一台精彩的民族音乐舞蹈晚会,由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演出的彝族舞蹈《快乐的啰嗦》(“啰嗦”系彝语的译音,通译为“罗倮”,意即“彝族”),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是在首都舞台上第一个反映彝族人民经过民主改革,打碎了千年的奴隶枷锁,成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后的自由、幸福、欢乐的舞蹈作品。《快乐的罗嗦》弹拨乐合奏。根据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编而成。这是一首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曲调简单、短小精悍,旋律美丽、流畅,带有舞曲性的音乐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再现了彝族人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欢快热烈的场面。(二)作品分析:乐曲在简短的前奏之后,用彝族人民喜爱的乐器——月琴奏出了这段舞曲的主题,并在高音区重复演奏一遍。接着又在其它调性上用各种乐器反复演奏,变换着力度,给人以新鲜和生动的感觉。中间一段由琵琶演奏出了较抒情的音乐,并运用了与乐队相呼应的形式,与前部形成对比。最后完整地出现了主题音调,音乐的速度不断加快,全部乐器都加入了演奏,舞蹈的节奏也越来越欢快,表现第一主题第二主题抒情的四三拍了人们的情绪不断高涨,音乐就在这高潮中收住,好似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忽然成了一幅静止的图画。二、教学目标:1.感受弹拨乐合奏《快乐的罗嗦》热烈欢快的场面,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2.知道弹拨乐合奏《快乐的罗嗦》是根据彝族民间舞蹈改编,罗嗦是彝语。三、教学重点:感受音乐欢快、热烈的情绪四、教学难点:能分别在两个主题旋律出现时用拍手、拍肩等不同动作表现。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认识彝族:导言:同学们,我们中国由五十六个民族,你知道图片出现的是什么少数民族吗?过渡语:这是彝族,彝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也有自己的语言。你知道吗,在彝语中,彝族的发音是“罗嗦”,你听听下面这段音乐表现的是彝族人民怎样的心情呢。2.猜课题:(1)聆听音乐片段,感受音乐情绪,猜课题(2)出示课题《快乐的罗嗦》(二)新课学习:1.完整聆听:导言:今天的音乐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起欣赏这首根据彝族舞蹈改编的弹拨乐合奏《快乐的罗嗦》。(1)欣赏老师制作的彝族照片视频(2)你能记住音乐中重复的旋律吗?2.学习主题旋律:(1)教师出示两个旋律(2)学生跟琴学唱前两小节音符,哼唱后面旋律(3)播放音乐片段,学生用拍手、拍肩两个不同的动作表现两个主题的区别(4)教师出示课件,介绍音乐开始部分的引子(5)再听片段,看着提示合着音乐,加入动作表现3.完整欣赏,总结音乐结构(1)学生完整聆听,教师随音乐出示课件(2)介绍音乐中间部分抒情的情绪变化4.弹拨乐器:(1)学习:导言:在这首弹拨乐合奏《快乐的罗嗦》中你听到哪些熟悉的乐器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月琴(彝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琵琶、阮、古筝、扬琴(2)随音乐听辨演奏乐器并模仿演奏动作(三)拓展欣赏1.欣赏2007年中央春节联欢晚会中《快乐的罗嗦》舞蹈视频,再次体会彝族人民的自由、幸福、欢乐的情绪。2.丰富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识和喜爱,欣赏中央民族乐团的民乐合奏版本。(四)课堂小结1.乐曲《快乐的罗嗦》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2.“罗嗦”是什么意思?3.在本课中你认识了哪些弹拨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