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三者关系相辅相成,对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起导向和促进作用。德,指人的品质。从政治角度来说,德育味着一个人的政治觉悟、阶级觉悟、思想觉悟以及政治品质;从社会学角度看,德育则意味着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风貌、风格、品行等;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为人处世的表现;在心理学上,可解释为人的意志、兴趣、爱好、情感、情操等。那什么是德育呢?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其内涵包括:思想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教育;政治教育,即对政治方向和态度的教育;道德品质的教育,即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进行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一般政治常识教育,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它应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德育目标的实现要紧紧围绕德育课开展,也要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予以渗透贯彻。从实践中不难看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思想品德及政治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任课教师应以大纲为依据,运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的行为。而其他各科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具有重要作用。任课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教学大纲中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其中,语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寓学习与思想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中,发挥各种因素的感染,陶冶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习惯。在历史教学中具体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通过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国情教育;自然常识课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尊重和相信科学的精神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音乐、美术教学要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党和祖国的感情;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坚强意志,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劳动教学要把传授学生劳动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起来,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情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并养成劳动习惯。现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具体谈一下德育的渗透。众所周知,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而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简称“文道统一”。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是一条根本原则,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征和本质。这条原则揭示了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养因素和教育因素、智育与德育、教学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关系。语文教学活动包含着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教学因素,即教养因素和教育因素。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这就是教养因素。这个因素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基础工具性。但由于语文连结着人类社会精神,文化思想意识,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社会交际交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