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实名制管理经验交流编制实名制是指将编制管理和人员管理紧密结合,严格按照核定的人员编制数额和人事管理的政策规定,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实行定编到人,并将编制数额和配备人员名单向社会公示的一种管理制度。从宏观上看,编制实名制度是为了控制编制、实有人员膨胀和落实机构编制管理方针政策而采取的一种核准使用编制的管理方法,而微观上是以编制核准为基本内容,以编制、岗位、人员相对应为目的。我县从**年以来就开始对各单位人员编制管理推行“实名制”管理,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有效地改进和提高了我县机构编制管理水平。一、编制实名制度管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一)坚持管理证制度,编制落实到人。从**年起,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统一使用《机构编制管理证》,它相当于各单位“户口簿”,记录机构名称、机构性质、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在岗人员基本情况等。《管理证》实行双证管理,单位一本,编制部门一本,在填写时按要求对在职人员及其所在岗位、占用编制类别逐一登记,编制落实到具体人,对无编或停薪留职人员在备注栏里进行说明。为了加强人员编制的日常管理,我们每年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进行了年度审核:一是对于混编混岗、不符合机构编制部门审批使用编制数额和人员结构比例而录用、调入、安置的各类人员,坚决不予列编注册。二是对人员异动及时办理了备案、变更或(增)用编手续。三是审核完后及时把机构编制管理证里面的机构设置、编制、经费管理形式及人员基本信息,全部纳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二)联合相关部门,定期清理清查。20XX年机构改革后,我们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清查。此后,凡人员编制异动要求一个月内进行变更审核,每年年底结合编制统计与各单位核对,人员编制情况始终处于动态更新过程之中,保证统计数据及时、准确。20XX年4月份我们开展集中清理“吃空饷”专项工作,由县政府办牵头组织了县财政局、县编办、县人事局等单位对全县进入工资统发人员第1页共5页进行了全面清理,以编制为主要依据,共清理出吃财政“空饷”人员196人,每月可减少人员经费20.14万元,清理后,区别不同情况予以整改。20XX年6月份,与县人事局一道对各乡镇机关人员定岗定编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检查,各乡镇重新定编定岗,将机关、事业编制与在编实有人员一一对应,把编制落实到人,并发文公开定编定岗名单,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了“实名制”管理的有效监督作用,维护了动态管理情况数据的真实准确性。(三)实行实名申报,严把审批关口。长期以来,我县人员编制的申报、审批实行了“实名制”。单位申报时,必须逐个填报人员编制申报表中设置的单位及个人信息,签署呈报意见并加盖申报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印章。在有编制且符合人员结构的前提下,由我办相关人员审查人员年龄、学历、专业、职务、职称是否符合优化人员结构要求,再提交县编委会研究讨论。经研究同意进编的,原则上要求用人单位凭机构编制证办理进编手续,办理用编后直接入编制管理证,再凭我们开具的编制通知单到相关部门办理调配、工资手续。实名申报贯穿到了人员编制审批、人员调配、工资审批、经费拨付的各个环节,实现了管数量与管结构的有机统一,突出了编制部门在控制人员增长工作中的牵头把关作用,同时发挥了归口把关的功效。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实施,编制管理证统一的使用,促进了机构编制宏观与微观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有效转变,有利于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和群众监督,使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套约束更加有效,对超编进人、混编混岗、吃“空饷”和随意调整人员编制等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公务员登记和乡镇配套改革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推行编制实名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县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一)编制“实名制”管理意识不强。因编制“实名制”管理在实践工作中,既无经验可循,也缺乏相关法规依据,同时相当部门人员编制概念模糊,认为人员即编制,有多少人就第2页共5页要有多少编制,或者是对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