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案例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案例_第1页
1/5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案例_第2页
2/5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案例_第3页
3/5
第二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观点及原则案例一某中班的学前儿童在科学发现室中探索一个简易的“指南针”装置:这实际上是一枚可以自由转动的缝衣针(已被磁化为指南针),教师在它的底座的 4 个方向分别贴上 4 个小动物图画,以吸引学前儿童的兴趣。学前儿童走到这个材料面前,便玩了起来,当他第一次轻轻转动这根针、发现针尖指向小猫时,对自己说:“我抓到小猫咪,我就装作小猫。”(这是他为自己设定的一个游戏规则)然后扮了一个鬼脸,模仿猫的动作。可是,当他一次次地重复转,看它还能指到哪里时,发现针尖总是指向小猫,便自言自语道,“怎么又是小猫!”有一次他试图让它指向其他的小动物,就用手按住针尖想让它停在其他的地方。可是当他放开手后,针尖仍然转向小猫。于是他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一会儿轻轻转 ,一会儿重重转,一会儿把针取下来,将针尖对着桌子刮,一会儿又翻开底座看看下面有什么东西,但都没有找到答案。事后教师问他有什么发现,他说:“我发现它转不到其他的东西,只能转到小猫,它喜欢小猫。”点评:显然,儿童经历了一次典型而且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设计的材料引起儿童摆弄的兴趣,而儿童摆弄的过程又引起了他自己的发现:针尖每次都会指向小猫,能不能让它指向其他的小动物呢?这个问题引导他去不断重复操作,引出了儿童更进一步的问题:为什么针尖每次都是指向小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努力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试验,看会不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直到最后,他心中的疑问也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于是他就将其解释为“它喜欢小猫”。这就是“儿童的科学”——学前儿童对事物表现出好奇、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求解释,虽然他最后并没有得出让成人看来“正确的”结论,但是,这种探究的过程对培养他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案例二一名学前儿童在游戏时把橡皮泥揉成球放进水里,沉下去了;他把橡皮泥压成薄薄的饼状放进水里,又沉下去了;他把橡皮泥搓成细长条放进水里,还是沉下去了;他停下来,开始思考……这次他把橡皮泥扯成一粒一粒的放进水里,结果还是沉下去了。他茫然环顾四周。老师注意到了这一切,以同伴的身份与他一起尝试。老师用的不是橡皮泥,而是用一张纸折成小船放在水里,小船浮在水面上。他摆弄了一会儿水里的纸船,突然说:“我有办法了。”他把橡皮泥做成碗状,结果橡皮泥浮起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中他悟出了“中间空”能...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案例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