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旅游攻略_最佳旅游时间_旅游景点_美食小吃苏州的美好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那便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撑着油纸伞,听婉转深巷中的评弹,那走在雨中的女子,依依呀呀的低声歌唱是我们对这座江南小镇的最初印象。虽然苏州经过“现代化”的雕琢,但她的韵味犹存。民俗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七节,又名女儿节。民间传说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 祭祖织女,并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做“乞巧”。七夕这天,家家户户用面粉加糖拌和结实,切成2寸左右长条,扭成芒结形状,经油煎后,松脆香甜,名日巧 果,是乞巧节必备供品。吴地还有用茶杯盛鸳鸯水(井、河两水的混合物),置于庭院中承接露水搅和,待日出后任其照晒,待水面生膜,姑娘们各将小针投入,使 针浮于水面,视水底针影,若成云龙花草状,为“得巧”,如椎似杵者为“拙兆”。尚有用线穿针孔以辨目力好坏等节俗。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这一天将图画书籍晒于庭中,防虫蛀腐蚀,收效尤大。各寺院庙宇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 “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再世可转男身”。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腐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将狗、猫牵到河 中沐浴,可避虱蚤。戏剧昆曲、苏剧苏州是昆剧和苏剧的故乡。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兴起于元末明初时苏州的昆山、太仓一带,自明代隆庆、万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间,昆剧由 于得到革新而迅速兴盛,其时在苏州城镇、乡村,人们对昆剧迷恋到了如醉如狂地步,组织业余班社,举行唱曲活动,一年一度的虎丘曲会,几至“倾城阖户”,“唱者千百”。在昆剧鼎盛时期,以苏州为中心,其流布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独霸剧坋二百余年。昆剧的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也出现了一批著 名的作家,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著名的传奇剧本。如昆剧《牡丹亭》、《窦娥冤》,其中《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于2004年4月重新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 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至今已经在世界各地巡演一百多场,场场爆满,并且登陆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为昆剧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苏剧《醉归》、《窦公送子》,京剧《李慧娘》,滑稽戏《满意勿满意》等。饮食文化苏州是东部饮食文化中心,是三大饮食文化之一(京式、苏式、广式)——苏式饮食文化的发扬地。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