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算法多样化的“点睛”艺术_ ---------------------------------------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分别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舞算法多样化”,这与传统数学教学中“每种运算一般只讲一个方法,每道题目只有一种解答思路”相比,无疑有助于避开学生思维僵化,进展学生数学思维,逐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面对新课程,许多老师在实践中开始了自觉的探究。笔者在调研中普遍看到这样一种倾向:老师先出示问题,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有的题目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解法的,老师也不遗余力地启发、引导老师往往将主要精力花在这一环节,而后面的沟通、评价似乎变得异常 “轻松”,学生依次发言,老师一律称好,最后出几道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解答就算结束。似乎这样,就进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算法多样化,仅仅是多种算法吗?算法多样化后老师的主导作用仅仅体现在叫“好”上吗?许多报刊的探讨已经对此说“不”。日本学者岛田茂说过:“我们必须注意到另一种危险,即是过分的开放以致认为任何一种解答都是可以接受的。”算法多样化应防止陷入形式化的误区,这里不再赘述。笔者想指出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多样化的算法之后,老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算法的价值,以及学会在不同情况下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算法。本文正是从此角度谈谈如何作好这一“点睛”之笔。 “点睛”之一:多中择“优”,灵活选用 数学课堂中在学生算法呈现多样化后,常常表现这样一种不适症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学生并不是自觉地从最优或较优的角度考虑,或是固步自封,自以为是,总是选择自己的算法;或是不信任自己,迷信他人,总以为别人的方法就是好;或是无所适从,等待由老师主观指定最优的方法。因此,在学生的算法呈现多样化后,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分析、反思、比较各种算法(这个过程应当是在小组或全班的沟通中进行),正确地认识每一种算法的价值和适用范围。也就是说,老师不一定需要让学生掌握每一种解法,但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多种算法中,有的是基本算法,可以在类似情境中扩展应用,有的是特别算法,仅在特别情况下适用。常常这样“点拨”,学生才能学会具体分析,灵活选择最优或较优的算法。 例如教学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时,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计算:2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