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自然辩证法论文 一、“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等多种学问底蕴 讨论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力量的培育和熬炼,不仅需要肯定的专业学问储备,而且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性的学问储备。爱因斯坦曾言:“用专业学问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进展的人。”[4]不同学科的理论、学问、观点、方法与技术的交叉、碰撞、汲取、融合与共振,能改善讨论生的学问结构、思维方式与力量结构,形成单一学科所不及的发觉问题、解决问题与处理问题的素养和力量。“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就是一门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技术社会论等多种学科学问的互补,该课程所蕴含的学问有利于培育当代讨论生的创新素养与创新力量。第一,“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包含肯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学问。“自然辩证法概论”不仅讨论自然界及其与人的关系,而且讨论科学技术的讨论方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讨论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五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根据科学技术的进展演化来讨论科学技术的内容、方法及其人文蕴涵,讨论自然、社会及其互相关系。因此,“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必定包含大量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学问。反之,假如把这些学问排解在“自然辩证法概论”之外,那么它也就只能凭借思辨、猜想、臆想甚至幻想等手段进行讨论,而这些属于人类早期的做法,或者说是宗教、神话、文学的做法。其次,“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融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学问。英国科学家斯诺提出“两种文化”(即人文科学文化和自然科学文化),指出人文科学文化与自然科学文化分裂的危害。杰罗姆凯根提出建立“第三种文化”,即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文化。但高度分化的当代科学为其融合设置了障碍。“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包含自然科学学问、人文科学学问与社会科学学问,便于同学对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与熟悉,沟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学问,实现对事物立体化、真实化的理解与熟悉。这种理解与熟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