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破解了《老子》(《道德经》)的千古之谜---民间文字巨匠姜德纯的悟道之路一、《老子》(《道德经》)一书何以成了干古之谜的?《中庸》云:“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费从弗(今作拂,掸去义),从贝(古之钱币),故费义是:花钱、消费。而花钱的事谁都会,引申义是:容易知道。隐,就是隐密,也就是不容易知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与者给也,这就是说,最愚笨的男女,你把“道”说给他听,他都会懂(费);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至是到底意,这就是说,追根究底连圣人也都不知道“道”是个什么东西(隐)。这就是说道”是既费且隐(很矛盾)。《老子》第七十章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其第十五章却又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甚易知,而又深不可识(很矛盾)。从上面的两段引文看,《老子》的作者自己就给“道”的千古之谜定了基调(既甚易知,而又深不可识);《中庸》作者附和之而声费而隐”之叹。到了战国时代,所谓道家传人荘周著有《庄子》,列御寇著有(列子),该两书中的字词句更是模糊难辨,这就更给“道”的千古之谜涂脂抹粉了。及至西汉武帝时,享誉后世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明确指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这就更给“道”的千古之谜下了定词。同一时期,武帝的谋士董仲舒因错解了《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的法为“效法”乃有“天人感应”的谬论,而谓天在一年中有 365 日,人体中也就有 365 块骨节。殊不知正常人的骨骼只有206 块。'而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之所以尚清谈,清谈误国致使朝代频繁更迭,就是为其被“道”所迷而将《老子》、《庄子》、《易经》三部书称怍“三玄”(即玄妙而深不可识者),且赋有一联云:“披(阅)荘氏七篇逍遥物外;玩(味)老子两卷恍惚怀中。”(即:人生恍惚若梦,得逍遥时且逍遥),足以见其迷误之深。魏王弼谓:“道者,无之称也”(道即无,无亦即道)。实谬之远矣。四川青城山道教的藏经洞内有五十多家《老子》注译本迷于“道”,皆各言其是、莫衷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抑瞿秋白)说:“《道德经》纯属妖道,当根除之。”当时没有哪一个人(鲁迅在内)出来反驳过,足以见其迷误之众。当代,造诣颇深的台湾《易》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其《白话易经》一书中竟将“三才”注释为:乾卦的上爻为天才,下爻为地才,中爻为人才。殊不知,三才者“在、才、存”也。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