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后答案

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后答案_第1页
1/11
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后答案_第2页
2/11
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后答案_第3页
3/11
第 1 页共 11 页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思考与探究1、746—755 年,这时的唐朝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杜甫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755—757 年,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诗歌如《春望》《月夜》《北征》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757—759 年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诗歌《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杜甫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2、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 20 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3、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放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① “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② “他 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 50 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③ 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后答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