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低体温缘由解析以及预防 低体温是指体温﹤36℃。术中低体温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假设病人中心体温降低 1℃,就会呈现寒战,机体耗氧增加,心率增快;而且低体温使机体免疫功用降低,使血液淡薄度增加,外周阻力增加,血液回流缓慢,凝血机制紊乱。为了防止手术中多种要素所致低体温的发作,我们在手术过程中实行有效预防措施和护理干预,获得较好的效果。 1 低体温的影响要素 1.1 低温环境 手术间的温度一般在 22℃左右,关于半身或全身暴露承受手术的病人无疑是冷环境。假设手术室的室温低于 21℃时,病人常常呈现体温降低,这是由于皮肤与环境温度差值过大,辐射和对流散热均显著增加。 1.2 产热缺乏 术前禁食使机体释放化学能削减,慢性消耗性病人的体温调控才能缺乏,机体代谢率降落。 1.3 麻醉药和冷静药的作用 麻醉药、冷静药、肌松药可直接或间接抑止体温调理中枢和骨骼肌的产热效应,致机体产热削减,招致机体体温降落。 1.4 大量输血、输液 术中输入大量低温液体、血液,增加机体热量的消耗,使体温降低。 1.5 手术过程开放体腔 手术时间长,体表暴出面积大,使水分蒸发,也是重要的散热源。另外大量切口冲洗液的运用,也可招致机体热量的流失。 2 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 2.1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低温可抑止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降落。外周血管收缩,心脏做功和氧耗增加,招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如体温低于 30℃可呈现室早、室颤以至室速。 2.2 对代谢的影响 低体温抑止受体生化代谢酶活性,药物在肝脏的代谢速度减慢,麻药的抑止作用加强,病人的糊涂时间延长。 2.3 对凝血的影响 低体温可使血小板数量削减,功用减弱,凝血物质的活性降低,形成凝血障碍而增加手术出血量,可抑止机体免疫功用而增加感染发作率。 3 低体温的防治 3.1 调整室温、留意保暖 手术室的温度把握在 24~26℃左右,坚持温存环境。术中增加掩盖,防止不用要的暴露,可承受 U 型棉护垫掩盖肩颈部或用棉袜套等。 3.2 调整禁食禁饮时间 常规术前 12h 禁食,4h 禁饮,但是在临床上,很多要素如灌肠等肠道预备的过早,使病人空腹等候手术时间延长,易产生饥饿感,增加焦虑和不适,降低机体抵制力,简洁招致麻醉诱导期间低血压及术中低体温的发作。目前更宽松的禁食时间为:如末餐进食为脂肪含量很低的食物,可执行术前 8h 禁食,2h 禁饮,但急症手术、消化道手术及功用性消化不良、心理慌张者除外。 3.3 全麻病人的管理 插管运用机械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