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以新课改下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新理念,贯彻落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基本要求。在教学结构设计上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具体以问题为中心引领教学、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进行探讨,深入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同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属于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主要内容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包括三部分内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这一时期的基本脉络是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破坏民主共和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包括袁世凯统治时期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政治特征是:对内专制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相对统一状态;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军阀割据,分崩离析,政局动荡,人民困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黄金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本课内容处于近代中国探索史的范畴,政治民主化在此阶段遭遇挫折,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遇到逆流;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获得显著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本节课在整体上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辛亥革命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下启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总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近代化步伐在缓慢前行,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生力量也在悄然孕育。【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 4 班,班级共 40 人,全班只有十六个学生选历史课,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段历史几乎一片空白、对民族工业等概念不清楚,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通过短期接触发现高一新生对于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课堂上喜欢思考问题,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他们学习历史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理性思维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对知识的领悟和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帮助,特别是面对新教材中许多新概念、新名词会茫然无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