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民族主义情结与民族银行业的未来一、崇洋情结已经渗透到各个角落,不仅仅是时尚、而且成为价值趋向。银行业也未能幸免。 几年前一只美国“蛇果〞〔苹果〕标价 35 元,这种苹果在美国是很普通的,简直不可思议,让人感觉价格标错了。“麦当劳〞在美国多开在高速公路旁,供远途的客人歇脚打尖,可是“麦当劳〞一来我们这里,可谓鲤鱼跃上龙门。无数少男少女们来此聚会,多少小伙子在这儿请自己的女友。在报上看到,一家的婚宴竟在“麦当劳〞进行!一语道破:此乃吃“文化〞。很多人把嚼那些垃圾食品当作一种优越的文化,而对自己本民族的产品卑视,文化上自卑。当然,这就是西方新殖民主义思想文化渗透的效果了。当年轻人把情人节、圣诞节当作一个重要盛大的日子,把一束束玫瑰、戒指、圣诞树送到情人、家人的手中时,七夕、端午、清明却日渐被人们冷淡。曾几何时一把金黄色的、紫色、棕色的头发是街头的时尚,咱的头发黑黑的土死了,看见就烦,就差不能把皮肤染成白色、瞳孔漂成兰色……我曾经和我的女儿探讨这些,言谈中透出对我“老土〞的置疑让我很是寒心――不经意之间我们原本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已经逐渐被一些无形的东西从意识里驱使。 正是 10 年前消费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产品带有某种炫耀性的性质,导致当今人们骨子里形成“崇洋的情结〞,其实在“洋品〞很多时候并非因为质量、性能真的比中国的好,而是嚼汉堡包、喝“可乐〞比起吃米饭、喝茶水来得“酷〞、透着进步、演示时尚;身上套几件外国名牌,显得有品位、懂文化;更重要的是那些外国名牌在向别人证明着自己或自己的老爸、老公的社会地位,当然还有支付能力! 社会分化在我们国家造就了一个富裕的阶级,这个阶级比兴旺国家的富裕阶级具有更加奢侈的消费倾向,甚至更贪欲、更炫耀。但是,这些新兴的富裕阶级的极其强烈的消费欲望和极其强盛的消费能力,却无助于拉动本国的国内消费市场。原因很简单,富裕阶级不屑于消费国内产品,而是青睐进口产品。这种消费倾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态度,即富裕阶级的优越感演化而成的崇洋情结。富裕阶级的文化态度,使民族经济、国内产业缺乏需求与消费拉动。而一个社会中最强的消费能力不能引导和拉动本民族的产业,这个国家的民族产业的境遇是可想而知的——民族产业只能去适应低消费群体的购置力。 国门的翻开使得很多有识之士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去求学,他们不仅仅学习了西方的管理、技术,而且也“拿来〞了西方的各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