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班主任谈对同学的五点要求客观评价 淡化竞争 适度紧张 查漏补缺 健康第一 谢达鸿,北京汇文中学高级老师。他所带的班在 1999年高考中,全班 47 人有 22 人达到 600 分以上,其中有北京地区高考理科的第一、第二名。 有人说高考既是考同学,也是考老师考家长。以我的理解,这不单纯是指对知识的考查,看老师教的如何,同学的学习成果如何,生活上家长照顾得如何,还包括我们对同学全方位的指导和协助。 眼下距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主要应该做些什么,注意什么,我想应该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一是考生心理的调整;二是确保身体健康,精力充分;三是如何布置最后阶段的复习。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要想使学习成果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已不太实际,然而,考生在考试中的表示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学习水平的高低,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考生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的影响。健康状况佳、心理状态好才能在考试中正常甚至超凡发挥。下面提五点建议: 1.客观、实际地评估自身,确定合理目标。只有设立切实合理的目标,才能增加胜利的可能性。为自身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容易造故意理的过度焦虑或松懈。特别是那些平常学习成果不够理想,或是感觉还不错,但总是考不出好成果的同学,一方面要分析造成考试失误的学习上的漏洞和心理上的原因,例如慌乱、急躁情绪;另一方面还要意识到,不要总认为是考试时没发挥好,总这样想会更加助长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要看到自身的缺乏之处。一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反而能够冷静下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从而专注学习。 2.淡化竞争,淡化成果。高三平常的考试,分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练习中暴露出的问题。竞争有时来自客观,但有时却是自身恐吓自身。你的对手其实就是你自身所以努力归努力,切勿惶惶不可终日。在困难中要学会调整自身的心态,体育运动有时是最好的心理医生。有些同学学习累了、烦了,就出去跑步打球,有的女同学做手工总之做些让人兴奋的事。所以我主张在学习中要实行“欢高兴喜,坚持到底”的态度,遇到困难不长吁短叹也是优良素养的一种表示。 3.适度紧张,适度兴奋。放松并不等于毫无感觉,有紧迫感才能提高效率,有兴奋感才能迎接挑战。考前半个月左右,学校一般都布置考生回家自身复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整期。这段时间作息要规律,晚上不熬夜,早晨不贪睡,调整好“生物钟”。此外,要科学合理地用脑,不要给自身布置难以完成的任务,有时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