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三问不管是国家课程,还是学校课堂,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论怎么“改革”,有一点要必须保证,那就是质量。学校的校园再漂亮,那也只是徒有其表,并不代表整个学校的优秀;学校的硬件设施再过硬,也并不意味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有多高。把破旧校舍里的师生转移到崭新的教室里,但依旧延用原来的方法与思想来教学,我们一样可以断定:教育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改变。 质量包括学业质量、精神质量。个人以为,提高教育质量就如同沟通河的两岸,目标明确,但是如何从彼岸到达此岸却是个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考虑怎样才是渡河的最佳途径。可以若绕到远行或涉水前行,但不应忘记的是,连接此岸与彼岸有一条最近的通途——那就是老师。好的老师桥梁完全可以引领学生超越物质上的局限,实现此岸与彼岸间的凌云飞渡。但如今,面对教育内部越来越多的诱惑与困惑,事务工作极为繁重,收入水平却没有太大改变,老师想成为一个“好”,是不容易的。 当前迫于各种压力和有些功利,不少教育管理者的舍本逐末,追求哪些外在的、华而不实的东西。这就好比远行和涉水,远行牺牲的是时间,涉水带来的是麻烦,然而最后耽误的,是一年年正在长大的孩子——牺牲的是学生的生命进展,乃至是学校的生存。好的教育质量,必须拥有好的老师。那么,目标明确了,如何把精力投入到一点上,避开绕道和涉水? 一、教学是一门特别的专业 必须认识到教学是一门专业,我们的教育活动才会有质量可言。教学专业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是学校领导要认识到的起码的底线。就“教学专业”来说,是指学科教学上的不可替代性。美国的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主席提出,有七类知识是老师必备的,第一种是学科知识,第二种是一般的教学法知识,第三是关于课程的知识,第四是学科教学的知识,第五是关于学习者特点的知识也就是关于学生的知识,第六要有教育背景的知识,第七要有教育目标、目的、价值观和教育哲学的知识。一个老师最少要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才算是达到了老师专业的下线。 最核心的是学科知识。目前,各种教育类报纸杂志上充斥的文章,所写的大多是教学方式方法上的经验。然而,当这些经验与方法得到普遍推广之后,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就是老师自身学科知识素养成为了老师专业进展的瓶颈。现在存在一种“去知识化”的倾向(所谓“去知识化”就是指忽视老师的学科素养的提高)。 就语文教学来说,为什么但凡听语文课,一般人都能说些什么,都敢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