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之夜话剧观后感范文精选 3 篇 一个时间节点、两位历史人物、一场跨时空对话,即将在 3 月25 日登台的话剧《香山之夜》,正以独特的视角汇聚着各方的目光。下面是我整理的香山之夜话剧观后感范文精选 3 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香山之夜话剧观后感 1 形式别开生面,制作精益求精 提起革命文艺作品,尤其是讲述党史的文艺作品,大家脑海中总会出现出一些经典的桥段。这或多或少地限制了我们对于红色文艺作品的想象。而这次《香山之夜》整体呈现出了重大的创新。导演和编剧用极其简洁的手法——一个新中国成立前夜的固定场景、毛泽东与蒋介石在平行时空中的隔空对话、两三次跳出戏外的演员穿插——寥寥数个要素,几乎简约到极致,然而精彩而丰富的台词、精确而深刻的表演、“钟声”“雨声”视频等要素相穿插精致而巧妙的场景转换,却如笔笔精准的白描,借用毛泽东与蒋介石两个人的视角与口吻,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伴随着近代中国革命史成长的重要足迹。舞台上虽然只有两个演员,但是我耳边仿佛能听到民族怒吼、炮声隆隆、千军万马、英雄辈出的漫漫画卷。整出戏剧有一种极简主义的意境之美——内涵隽永、意味深长。这种创新的手法,使我们对传统革命题材文艺作品在表现方式上新的可能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开辟了新的先河。 两位演员用心用情,展现了卓越的艺术才华 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但是《香山之夜》向我们展现的,是有血有肉、有痛有爱,特别鲜活生动的两个人。毛主席对妻子杨开慧痛彻心扉的思念、对战友牺牲的痛惜不舍、对人民全心全意的爱、对中华民族伟大的使命感、对迎接胜利的信心与决心,都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鲜活、特别真实,充满了人格的魅力。而作为失败者的蒋介石,编剧也没有吝惜笔墨,对人物的个性和心理活动塑造得非常丰满。蒋介石对多年的老部下陈布雷那种愧疚,对明知大势已去那种无奈而痛苦的挣扎,对毛主席那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惺惺相惜与无奈愤恨,都表达得尤为鲜亮而令人信服。 本剧既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更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学习党史的机会 跟随着演员的对白和情节的展开,我一直在内心不断追问——在风起云涌的近代史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跨越无数困难走向最终的成功?历史是如何经历了重重筛选而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剧中选择了几个历史的片段,用非常凝练的手法以点带面地向我们解读了这种必定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最后的胜利、赢得中国人民的认可,就是因为这个党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