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专业化进展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伴随着分工的演进,每个人的专业水平提高,生产率提高",且“专业化程度越高的人力资源,其工作的效率也越高。”学科馆员作为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出现于上世纪 50 年代的高校图书馆专业分馆中。这一时期,学科馆员主要职责停留在馆藏资源建设、文献整理搜集等方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开始爆炸性膨胀,图书馆资源也急剧增长,学科划分日益复杂,专业化需求越来越高,对学科馆员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进展需求正向专业化方向转变。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建立于 1998 年,自此之后,学科馆员在专业服务提供、专项科研和教学服务等方面展现了巨大的优势,其专业化进展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课题。 1.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以华盛顿州立大学图书馆为例 华盛顿州立大学(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是美国著名的公立大学,其图书馆建设也相对完善。华盛顿州立大学首先将学科馆员的核心职能明确定位为:为大学院系、部门和教职员工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馆藏建设、参考咨询、宣传推广和教学辅导等;成为图书馆内部某一方面的专家;成为版权、数字化活动、学术沟通、知识管理、数据保管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并进行团队协作。为承担核心职责,学科馆员应承担如下重要职能: 第一,基础性馆藏建设与管理.满足学校当前和未来的讨论、教学和学习需求;建立和提高特定馆藏,以服务潜在的区域性、国家级和国际性用户;评估用户需求,开发和维护相关的高品质馆藏。 第二,建立良好的推广、营销和沟通渠道。“嵌入”教学与学习之中,参加老师、学生和指定领域学校员工的工作,建立强有力的工作合作关系;积极推动营销图书馆的服务与资源;与院系部门/项目课题建立持续的双向沟通机制;设计、提供和评估教学课程;多种形式评估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成果、项目计划辅导的效果。 第三,以参考咨询的方式融入学术沟通。寻找机会提供可定制的参考咨询和讨论服务;了解并运用知识来推动特定学科的讨论;提倡学术沟通的可持续进展模型,协助开发和创建工具和服务,促进学术沟通;通过帮助行政人员、老师和学生了解科研工作的网站的作用,构建和维护数字馆藏和协助招聘. 第四,促进华盛顿州立大学完成为社区服务的承诺。为社区团体提供演讲活动和其他机会,并告知他们可利用的资源;为本地区、大区域和国家政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