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写作中的作用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一直指导着高校课程教育的展开。然而不幸的是,“那个旨在征服自然和把理性从神话镣铐下解放出来的启蒙运动,由于其自身内在的逻辑而走到了它的反面,成为新的神话。启蒙运动走向自杀的道路,而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1]。写作课程毫无例外地被理性拖着走向了它的反面,着重强调它的工具性。所以,想要重新审视写作课程时,必须先明确的是人在写作课程中的位置。那就是设置写作课程到底是为了人的完善,还是为了提高人对写作这一技能的控制。这是一个“体”与“用”的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的理念引入写作课程中综合思考。一、在传统文化中重新明确写作课程的初衷。《尚书・舜典・尧典》言:“诗言志,歌永言。”写作是人有所感或有表达的需要,而将所想语言符号化的过程。所以,写作无论是作为一种行为还是一门课程都是为了使生命的呈现更自如,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完成自己、审视自己作为人的自觉历程。单纯从写作课程出现的初衷来看,启蒙是首要的,工具性是次要的。孟子曾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写作所为人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正需要帮助写作者思考及与世界互动,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写作是能动的,既是人大脑智力的表现又促进人的能力圆满。写作课程中人的存在与写作这一行为应融为一体。明确了写作课程展开的初衷后,我们把人的完善作为写作课程开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摒弃“追逐、适应、认识、掌握这个世界”这种课程功利理念,追求“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世界”的渐进理念。二、以“格物致知”的眼光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世界。古人常说“格物致知”,物必须是真实的万物,而不是被扭曲与概念化了的万物。因此,教师不能用已经固定化的概念命令学生接受世界。首先要求学生亲近世界。也就是要求学生亲近自我、了解自我,亲近万物、了解万物。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万物,感受万物迎面到来,最终拥抱万物学习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多用形象的例子、具体的视频、课外的实践,而不是只灌输僵化的概念。其次,要求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要求学生把写作看成是自身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从而通过写作把人性中最好的部分找寻回来,完善自我。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学习的目的是从个人到国家乃至全天下的一种逐步完善,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逐步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