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一、 前言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学者徐一平在《英汉礼貌用语的文化迁移》中指出,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体现在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之中,更反映了深刻的民族底蕴和民族特点。而礼貌用语,是在人们长久以来普遍遵循的礼貌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食粮,也是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文明素质。[3]基于对礼貌用语的研究,有利于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和人们的心理特征,对言语交际活动的实际、顺利完成具有积极意义,由此人们的交际能力才能逐步提高。[3]他认为等级观念与平等观念、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等是文化迁移在礼貌用语上的作用因素。另外,礼貌用语凝聚了民族的生命力,反映了民族的风俗历史、思维方式、生活背景等。因此,跨文化背景下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具有提高交际质量和效率、避免语用失误的重要价值。[3]孙静,肖建安在《汉英礼貌用语的文化理据探析》一文中同样指出了: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选择、使用礼貌用语的差异,因此针对其语用差异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根源。他们认为,面对这种情况,应当采取适当的策略,确保跨文化交际的进行过程。礼貌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与素质,尤其在跨文化背景下,我们不自觉的会采用礼貌语言表达,所以真正懂得如何学习语言的人,不仅学习语言知识,还会自觉深入体验其背后文化。尤其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来讲,探讨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及礼貌用语的使用具有实用价值。[4](一)、 中西方礼貌原则随着语言学家们对于礼貌原则、礼貌规约的研究深入,中西方学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以格莱茨的合作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顾曰国的礼貌原则为代表。本文基于这些原则,针对跨文化背景下关于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展开分析。1. 西方的礼貌原则(1). “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学家格莱茨(H.P. Grice)于 1975 年提出的。1 数量准则:所说的话应该满足并且不超过交际所需的信息量。2 质量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要有根据。3 关系准则:说的话要切题、相关。4 方式准则:所说的话要清楚简洁,有条不紊。交谈信息是有针对性的,交际双方基于一定目的,或拉近关系、或娱乐、或打发时间、或询问具体信息、或探询查找等等,所说的话违背了一方的目的性就会适时推出。因此合作原则是指交际双方基于目的性的、交谈话语有双方所需的信息的、交谈信息是简洁清楚的、人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