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后期墨家批判“坚白同异”的不彻底性引言在浩繁卷帙的中国古文化里,后期墨家算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哲学亚种,虽然它没有在后来发扬光大,也已被众多研究者们归为诸子百家里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然而,后期墨家对于“坚白同异”的批判,既没有促就它完善逻辑学的体系,也没有摆脱汉文化一贯的调和主义。因此,这种批判注定是不彻底的。本文尝试从汉语言及话语权两个视角,剖析这种不彻底性的深层原因。关键词:墨家 逻辑学 哲学 汉语言 话语权正文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如果有,“中国哲学中有没有逻辑学?”这两个问题或许才是研究中国“哲学”真正的症结所在。倘若中国既没有哲学,又没有逻辑学,那么之前的研究可谓徒劳无功,白忙一场。虽然在历史的诸多考证之下,证明“哲学”和“逻辑学”完全是西方舶来的概念,但这并不影响学者们利用思辨追根溯源,还原文明的原貌。 纵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繁荣景象,没有哪一种西方文化能够同日而语。尽管华夏文化屡次遭受诸如“焚书坑儒”、《四库全书》“修书”等文化劫难,更有清末以来各种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它在原本纷繁复杂的历史更替中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要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之中理出头绪,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迷信一家之言,执着于某种成见。因此,对后期墨家的二次批判,是反观中国逻辑学的一条途径。鉴于此番工程之巨大,笔者仅选取汉语言及话语权两个视角作简要论述。一、对汉语言的批判。语言就是文明的载体。绝大多数研究者把精力集中在语言论战,而很少过问这种语言本身。“中文不适合逻辑”,这是流行于大众对汉语的简单评价。事实证明,古代三大逻辑学,只有古希腊的逻辑学进化成型,发育健全。剩余的古印度因明学,摆脱不了来自佛教的轮回思想,注定只是一种不能付诸实践的宗教式自圆其说。至于墨家的“逻辑学”,仍不能发展壮大,很大原因在于汉语本身。1.1 汉语属于表意系统。“逻辑”究竟是先验存在的,还是人为规定的,至今仍无法定。长期以来,逻辑几乎等同于真理的代名词,即:“凡是讲究逻辑的必然是真理”,“凡是不符逻辑的皆为谬误”。直到近代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提出,才真正的重新评估了逻辑在真理演绎中的地位。哥德尔认为,即便是我们坚信的逻辑本身,也会存在漏洞。那么,对于一种本身存在争议的真理体系(逻辑本身),以及表意系统同样备受争议的汉语言,字符以什么为依据直接表征了大量的逻辑学概念在没有引入其它符号进行辅助或指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