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人同课异构”在科学教学的应用 近年来,“同课异构”作为一线教学讨论的主流模式之一,越来越受到教育讨论者和中小学老师的认可,成为促进学科进展、老师进展和学生进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领域广泛的特点,因此,讨论“同课异构”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对提升教学效果、促进老师专业进展和学生进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小学二年级科学课程《可爱的圣诞树——纸片插接玩具的设计与制作》为例,探讨如何运用“单人同课异构”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科、老师及学生的共同进展。 一、“同课异构”教学内涵及讨论方式 (一)“同课异构”内涵。对于“同课异构”概念的界定,国内多位学者分别从词义、文本、教材等不同维度给出定义并进行了分析,但目前尚未形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概念。王敏勤教授认为:“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老师来上课,比较其对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1]顾绍聚认为,同课异构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异人同构,还包括同人异构,即一名授课老师对同一节内容大胆尝试不同的授课形式、不同的课堂设计。[2]笔者认为,“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老师或者不同老师基于同一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根据班级学生学情和老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及其对教材的挖掘,对同一教学内容构思、设计出不同教学方案并进行授课,呈现出不同教学过程、不同教学效果的个性化课堂,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同课异构”的基础在于“同课”,精髓在于“异构”,一节课的优劣是由老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学生特点把握程度决定的。“同课异构”中的“同”是指相同教学内容的课程;“异”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不同老师运用不同教学策略产生多样的教学效果;“构”是教学的主旨和灵魂,是一切教研活动的重心。“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相同的教学内容,由同一老师对不同班级进行不同教学设计,即“单人同课异构”;二是针对相同教学内容,由不同的老师组织课堂教学,即“多人同课异构”[3]。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单人同课异构”。(二)“单人同课异构”实践基础。小学科学教材的可建构性是实现小学科学“单人同课异构”的基础。建构主义知识观为教材的可建构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主建构而得的,课本的知识和经验只是知识的一种形态,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需要以学习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