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育”思想品德教育意义与路径 摘要:“爱育”是教育者对学习主体所进行的以情感关怀为表征的教育实践活动。“爱育”具有能使学生学会自尊与自爱、亲近他人、热爱祖国、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思想品德教育意义。“爱育”需要从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学习中认知“爱”,在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中践行“爱”,在与师生交往情景中突出“爱”。 关键词:爱育;思想品德教育;意义;路径 教育是根据国家、民族、社会的进展需要而不断培育人从而促使其不断成长与进展的一门科学和艺术。爱的教育是教育科学和艺术的灵魂。[1]“爱”作为儒家传统思想中“仁爱”的传承,它完美地诠释了人性本善的思想。“爱”是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中学生“爱”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形成高尚品行、健康人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特别的使命,思想品德课程是将教学与教育融会贯穿的最佳平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老师要重视爱的教育,用爱的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领悟爱,接受爱,践行爱,用爱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爱育”的基本含义 “爱育”是教育者对学习主体所进行的以情感关怀为表征的教育实践活动。爱是一个抽象概念,对它的含义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爱是人类由内心发出来的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深厚、依赖、真挚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作为发出相应行为的基点。爱和教育一样分为主体和客体,爱的主体是指发出爱的行为的人,爱的客体是接收到爱的行为的人或事物。这里的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具体物品,也包括自然、精神、信仰、思想等。由于爱的客体不同,因此爱的类型也存在差异。如自爱,即爱的对象是自身;亲爱,即爱的对象是亲人;友爱,即爱的对象是朋友、同学;尊敬,即爱的对象是老师、社会、祖国等。人是情感动物,是充满爱的群体,让人成为有爱的人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所以,教育要以爱为出发点,学校要实施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教育者以爱为基点,对受教育者施加有计划、有系统、有目的的正面影响,使其能领悟爱的真谛,成为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的一代新人,使他们的人生上升到真善美的境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实施爱的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爱的教育是指老师用自身对学生的爱,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