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营养我们中华民族应用饮食养生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随着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进展起来的,从现有资料记载距今约有三千年以上历史,所以说中医药与饮食养生,它为历代人民和世界人类健康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中医药对营养的认识及其进展简史概况中医食疗药膳的理论,则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形成而进展起来的。在认识人体上,中医往往从整体观念出发,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五脏为中心形成了自己一套特色知识理论。而对食物则是在阴阳五行为指导概括了食物性味、归经,阐述了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形成进展了中医食疗药膳的理论,并以此指导用于调理人们健康。中医药食疗其目的是使人们健康长寿,并是人体营养达到动态平衡,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不同形式,表现为食物的配搭,重视膳食与药膳的结构合理化。 进展简史早期食事活动食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了有治疗作用的食物,可作为食。据《山海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这里所指的“毒”就是包括食物、药物和毒物的天然品,因此药食来源于天然产物,即“药食同源”。 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随着生产力的进展到了秦汉时期,饮食保健也从长期的经验积累进展成为一门正规学科,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中医营养理论体系也就逐步形成,如当时《黄帝内经》一书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作了较系统论述,确定了实施方法和原则,该书《素问》篇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就明确了药治与食治结合起来对人体健康保健作用。该书所载方剂一半以上含有食物成分。所以《黄帝内经》一书为后世中医药药膳等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中医营养理论的提高秦汉之际,方士蜂起。为顺应统治阶层的愿望,寻求长生登仙之道。如秦汉安期生,李少君至晋代葛洪等中医营养名家,对饮食营养,卫生化学都有相当阐发。晋唐时期,食养食疗经验积累更为广泛丰富,特别是对营养缺乏性疾病,颇有讨论并取得了较大成就,如甲状腺 肿、脚气病、夜盲症等都用食物来治疗。 中医营养的全面进展宋代以饮食治疗疾病很普遍,具有进一步进展和完善皇家编著《太平圣惠方》中记载 28种疾病,都有食治方法,《圣济总录》一书、专门设“食治”篇共有 30 条,详各种病食治方法。元代从世祖起就没有御膳太医,专门为宫内诸君王调配御膳。这一时较影响代表著作有《饮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