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校探讨论文 一、以德治校是高校实现办学宗旨的客观要求 高校的办学宗旨和任务是培育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智体全面进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这就决定了高校必须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高校目前的现状需要加强以德治校。由于受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经济转轨过程中消极因素的影响,高等学校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间题。从学校管理角度讲,重经济效益,轻质量效益。在国家加快进展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各高校纷纷扩大办学空间,忙于上规模、上层次,结果是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由于知识水平和思想素养相差很大,给教学和管理带来许多困难。加之各高校对于扩招后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教育讨论得不够,使高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影响了人才培育的质量。从学校建设上讲,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在具体工作中,各高校常常把教学、科研作为硬任务、硬指标,扎扎实实地抓,不惜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把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建设作为软任务、软指标,只是满足于一般的上传下达,简单布置。在晋职、评优等工作中一味地把教学和科研成绩作为硬件条件,学生“专升本”、“考研”、评优中一味把学习成绩及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作为硬条件,而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只是作为软件条件。这种倾向致使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建设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的状况,以至于出现老师和学生思想混乱、精神空虚、道德失范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高校这块圣洁之地也变得“净土不净,清水不清”了。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育。进一步讲,对高校的管理,不仅要靠法治,而且要靠德治。一个社会,一个校园要稳定、健康地进展,既要有硬性的法律及规章制度来法律规范,也要有相应的道德来法律规范。也就是说,法律条文及规章制度虽然很多,但也不可能对人们的心理一一度量。除了法律条文及各项规章制度外,还有大量的行为空间必须用道德来调控。比如,学生的思想信仰、道德习惯领域,法律就不能介入,法律也不能规定什么是真、善、美(真理、伦理、审美领域);对教职工来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风范以及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都属于道德的范畴。只有实施以德治校,用道德来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广阔师生的良好自觉的行动,才会大大减少人们违规违法的可能性,从而降低管理的成本。 因此,必须加强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