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保障体系下建筑安全管理要点剖析 1 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依据 (1)风险预测、分析、管控:传统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通常都是在工程建设中实行一些防治措施或是事后进行总结,是一种被动式的管理。随着时代的进展,人们的安全意识更加强烈,对潜在的安全风险也更加重视。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分析,在安全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实行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控制风险,避开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出现。作为当今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分析事故风险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其也是降低事故发生几率的重要手段。 (2)本质上实现施工安全化:基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本质上的安全化应是超前、主动的安全管理,也即安全事故的消除应从根本上进行,以避开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 (3)优化安全系统管理:安全系统管理结合了管理科学、管理工程以及成功的管理经验,并采纳先进的科技方法,实行多样的管理手段,以协调人和物质资源的关系,实现生产活动的高效性、安全性,确保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安全系统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有系统的共性,如有序性、相关性等,又有其个性,如:强制性、预见性等。 2 基于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筑安全管理 2.1 完善对危险源的管理 (1)建立危险源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巡查,辨别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危险源,并予以详细的记录,以熟悉、掌握危险源的分布情况、数量多少等内容,对于威胁较大的危险源定期进行公示,并制定相应的整改和治理措施,将治理结果予以公示。在登记危险源时,应注意包含以下内容:危险源的类型、所在位置、工程的名称、负责人、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危害表现、安全措施、应急方案。 (2)法律规范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严禁施工过程中的“三违”问题,做好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在施工人员间实行传、带、帮,加强施工现场的巡视工作,对于违规作业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3)施工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对于大型施工设备的装卸、运行等进行严格的检修和维护,并制定相应的检修、维护和验收制度,以法律规范机械的检修和维护,避开因机械设备的异常造成的安全事故。 2.2 加强建设行政部门的监管力度 相关建筑行政部门应仔细贯彻落实国家的颁布的安全生产政策,法律规范安全监管的体系,对监管责任进行明确、具体化,加强项目的监管力度,以改变监管不力的问题。在各部门、各企业、施工现场以及各岗位上仔细落实相关的建设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