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制度讨论制度、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制结构基础上,以城市“单位福利制”和农村“集体福利制度”为主体,建立起一个相对简单、平均主义和国家配给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在城市实行“单位福利制”,实行“企业办社会”的公共产品提供模式,各种企事业单位同时兼具生产经营和公共产品供给的双重职能,向所有员工免费提供同质的基础教育、公费医疗、福利服务、住房分配等公共服务.在农村通过“集体福利制度”提供基础教育、集体养老和合作医疗,村集体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融资和供给主体,国家直接提供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较少。在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下,有利于克服无政府状态,在当时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集中资源办大事,有效实现较大范围内的广义公平,但存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越是密切,政府的职能就越具有经营性和生产性,政府的职能也就越扭曲。”的问题。由于政府无法取代市场和中介组织在公共生活中有效作用,这种密切的政府和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导致政府注重生产经营而无力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提供公共产品的出发点以及具体提供何种公共产品也依赖于政府官员的主观意志,没有一个健全的公共产品输出体系,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快速进展,造成公共产品供给的范围和种类极其有限,政府成为社会生活中唯一的公共产品投资者,其融资方式具有全国性、单一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在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计划指令管理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核心和基础,财政管理仅作为计划控制的简单会计核算手段,并且凸显出生产型财政的重要特征,侧重于以企业利润为核心的财政收入管理。此阶段财政支出管理的主要特征:一是国家垄断经济社会管理,财政支出范围无所不包,几乎覆盖到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各个方面,所有的政府财政支出都是合理的、必须的。二是财政支出管理流于形式,一方面由于财政支出完全附属于国家计划管理,财政支出遵循行政长官意志并且随意性较强,财政支出预算约束软化;另一方面基数加增长的财政支出管理模式,需要高度完善的信息管理、计划控制、实施能力和修正机制,这些条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难以达到的,只能是不考虑实际运行情况的简单粗放的机械计划管理,计划管理和实际运行脱节现象比比皆是,国有企业运行成本高、效益低问题始终难以解决。长期奉行高积累、低消费的进展政策使社会公众理应享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在计划经济时期,地方政府具有战略防备性的制度设计趋向。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地方政府是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