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管理校企深层次合作探讨 一、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必要性 (一)学校的“双赢” 培育高素养应用型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育的未来方向,应用型人才培育的核心是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使旅游企业共同参加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共同制定人才培育方案,确保人才培育的针对性与应用性是实现高校人才培育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必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走出去、引进来”,学生从理论到实际,再到理论的循环,理论知识得到更好的升华的同时增强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二)旅游企业的“双赢” 旅游企业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改造、创新和管理,才能紧跟时代脚步,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与必定要求使人力资源成为重要的资源。学校毕业生是作为旅游企业的第一资源存在的。人力资源是校企合作的共同关注点。通过校企合作旅游企业将对人才的要求反馈给学校,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的培育输送,通过产学研结合使企业在产品开发、管理咨询等方面猎取相应的智能、技术支持等。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层次现状 根据校企合作的深度,目前已经开展校企合作的院校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浅层次表面性合作 主要做法:只有学校和企业参加,双方签订简单的协议,少有实质性合作内容。通常学校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企业或者出于人情考虑,或者出于解决旺季时候的人力不足问题而进行的合作。这些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表面看起来内容丰富,但形同虚设,实际操作过程中停留在“劳务输出”层面。在成效方面没有实现融合教育的最终目的,不能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育要求,只是短期互赢,表面互惠。 (二)中等层次常规性合作 主要做法是:学校将企业建立为实习基地,实习内容丰富,签订详细的实习规定,有较多的实质性深化合作,学校安排指导老师与企业定期沟通,适度共享双方的资源。这种合作基本上能够实现实践教学目的,校企双方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受益。 (三)深层次多方位合作 主要做法: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常常沟通互动,双方的合作内容广泛深化,战略高度合作,充分共享双方的优势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企业、政府、学生、员工等均参加进来。目前较为典型的几种:订单式人才培育合作办学模式、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模式、以院校为主体的合作办学模式(前店后院模式)、学校与相关职业培训公司建立的合作办学模式(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结合),这几种校企合作模式基本实现深层次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