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管理强化思路 3 篇 第一篇 1 加强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202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1]199 班级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高校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的基本单元和工作重点。班级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了学生作为班集体中的一员,是否能充分实现自我进展,有效提高个人素养,同时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辅导员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应当在班级管理中扮演好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的角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进展为目标,探究科学的班级管理的工作办法。因此,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是高校辅导员面对的重要问题。 2 班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班级组织相对松散 在高校实行学分制、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班集体的组织性明显削弱。与高中不同,大学没有统一的作息时间、固定课室、固定座位,大班的授课方式使班级成员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班级的观念逐渐淡化,学生的小群体情况比较普遍。 2.2 班级凝聚力不强 随着社会的进展,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深受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90 后大学生个性鲜亮、自我意识比较强,在学校中以实现自身价值和个性进展为目标,集体意识不强,对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同学之间的沟通机会越来越少,从而导致班级凝聚力大为下降。 2.3 班级管理工作难度增加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队伍进展相对缓慢,两者比例失衡,无形中也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一个辅导员管理四至五个班,甚至一年级的情况非常普遍。辅导员通常只能”抓两头”,容易脱离大部分表现不太突出的学生,从而导致学生的管理工作难以细致深化开展。另外,由于班级学生干部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同时又是被管理的对象,两个身份难免产生冲突。部分班干部在执行职责时号召力不够,难以服众,部分干部由于对角色定位模糊,在执行某项制度时容易以管理对象的身份向学生这边倾斜,导致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2.4 班级管理制度的实行难以有效深化 由于部分班级管理制度由学校管理者制定,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越来越强,一些制度容易让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制度的实行难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