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 【摘要】笔者从方剂溯源、古代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现代讨论及临床应用角度、结合现代疾病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疾病谱的范围,通过寻找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确定六味地黄丸讨论的多系统靶点,明确六味地黄丸的主要药理作用方向及有效成份。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疾病谱;临床应用;综述 六味地黄丸是著名方剂,经历代医家临床反复验证,组方严谨合理,功效显著,其后许多滋阴补肾的方剂由此方衍化而来。多年来,除丸剂外,亦被改为汤剂、颗粒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片剂、口服液等用于临床,运用范围逐渐扩大,主治病证相应增多,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方剂的溯源 六味地黄丸方出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条。方中药物六味: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原书用以治疗小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气不足、目白睛多、面色晄白以及肾疳、骨疳、筋疳及肝疳等证。 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黄为君药,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大补真阴的功效;用补肝养肾而涩精的山萸肉和健脾固肾而固精的山药为臣药,三味补药相配伍有滋肾、养肝、益脾的作用,称为三阴并补,故为“三补”。佐以泽泻利水渗湿,泻肾水、防熟地之滋腻恋邪,丹皮清泄相火,凉肝而泻阴中伏火,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渗湿健脾,既助山药补脾,又助泽泻利水,且防熟地滋腻有碍运化,故称“三泻”。全方为三补三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诸药合用,滋而不寒,温而不燥,三补治本,三泻治标,标本兼顾,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实乃滋阴补肾之名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 年版所用计量为:熟地黄 160g,山茱萸 80g,牡丹皮 60g,山药 80g,茯苓 60g,泽泻 60g,粉碎成细粉,每 100g 粉末加炼蜜 35~50g,制成水蜜丸,或者加炼蜜 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小蜜丸和大蜜丸每次口服 9g。六味地黄颗粒用熟地黄 320g,山茱萸 160g,牡丹皮 120g,山药 160g,茯苓 120g,泽泻 120g,加工成颗粒 1000g,每次口服 5g。 2 古代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 该方的主要功效是滋阴补肾,主治一切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肾阴亏损,或肝肾不足,或兼见阴虚火旺之证。表现为腰膝酸软,小便淋漓,牙齿松动,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健忘多梦,盗汗遗精,手足心热,病后低热,消渴引饮,骨蒸潮热,舌燥咽痛,以及小儿囟开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一系列症状。如前所述,在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六味地黄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