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语四下第 22 课《四时田园杂兴》吟诵教学设计泸县天兴镇天兴中心小学校官坪教学点胡绍举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昼、耘、绩”3 个生字。2.能正确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3.学习通过借助注释、借助吟诵等方法理解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4、初步感受吟诵这一传统读书方法,并对吟诵产生兴趣,初步学习用吟诵的方法表达古诗的意境和情感。5.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重点:1.学习用吟诵的方法读古诗,学习用吟诵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意境情感。2.通过音韵分析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备用)教学过程:一、故事和吟咏示范相结合,激趣导入(3 分钟)1、教师编讲故事:在 800 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有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名叫范成大(课件出示范成大的头像及相关资料)他才学超群,胆识过人,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老百姓也造了很多的福。他晚年辞官后隐居在自己的家乡石湖,看到农村不同时期的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就有感而发,作出了 60首反映农村生活和风光景物的诗篇,这些诗有个共同的名字就叫《四时田园杂兴》(课件出示题目)2、在问与答中释题:(1)请问,这里的“四时”就是……?(学生作答)(课件出示答案)(2)“杂兴”呢?(学生看注释作答)。(3)教师释题:“四时田园杂兴”就是?(诗人在不同的时节看到农村不同的场景而产生了各种兴致,由此心有所动,作出了不同的诗篇。)(课件出示答案)3、续讲故事:就在一个初夏时节的某一天,范成大范大人外出散步,看到好多孩子在那些长得很是茂盛的桑树旁边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就联想到那2些青年男女们白天出去种田、晚上在家里搓麻绳的情景,于是就边走边想,脱口而出(示范吟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首新诗就这样被范大人作出来了。(课件出示诗句)4、激趣谈话,导入新课:你们看,范大人厉害吧,一边散着步一边像唱着歌一样就作出了这样的一首诗。其实啊,古人不光作诗是这么作出来的,他们读书也是这么读的,这样的读书方式,今天我们把她叫做吟诵(板书)。同学们,想跟老师学习吟诵古诗吗?(想)好,不过我得先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已经能正确读这首诗了。谁会?二、检查预习情况,正音识字。(2 分钟)1、检查古诗认读情况:指名读(2-3 名学生)、(这两位同学会了,你们会吗?那就一齐来读一遍吧。)2、师:好,这一关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