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改善门诊服务流程的几种方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以患者为中心,改进医疗服务态度,改革不方便患者的工作程序和制度,提供各种便民服务,方便患者就医。为了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有效、优质的诊疗服务,大医院应从分析门诊流程入手,从患者角度考虑安排就诊过程,保证良好的诊疗秩序和就医环境,提供病人满意的优质服务。近几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医院竞争的激烈,国内医院管理专家和学者也开始日益关注医院流程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分析现有流程的弊端,提出改进就诊流程的做法,一些医院还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革原有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基于上述理由,笔者总结了目前医院门诊改革的几种方案,并举例这几种方案所适应的医院类型,为医院门诊流程再造提供参考。关键词:门诊改革;服务流程;满意度门诊服务是患者进入医院的第一站,也是医院服务的薄弱环节。据卫生部公布,2002 年我国医院门、急诊人次数 11.58 亿次。我国一般省级综合性医院的日门诊量均超过 2000 人次,有的甚至超过 4000人次[1]。门诊工作的优劣、质量高低是医院整体水平的反映,不仅会对医院的荣誉产生重大影响,更关系着医院的整体效益[2]。1 当前的门诊状况目前,中国大多数医院的门诊仍沿袭自然流程模式,彼此非常相似,基本流程都是:病人到门诊 T 排队 T 挂号 T 候诊 T 就诊 T 划价 T 缴费 T 候检 T 检查 T 再就诊 T 再划价 T 再缴费 T 取药 T 治疗 T 离院。该模式存在非常普遍,但却有着诸多弊端,特别是在人满为患的大医院,这些弊端造成的困境就越发的明显。这个流程是“多站式”的,流程的每个环节都需排队。病人等待的时间远比医生为其诊病的时间长,浪费了病人大量时间和精力。“三长一短”(即挂号排队时间长、候诊和候检时间长、交款取药时间长、医生看病时间短)是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普遍存在的现象。戴谷音等学者认为,导致排队等待和院内滞留现象的原因是患者的有效就诊时间(即患者的实际就诊时间)很少,大约只占 10%[3]。据调查,一般门诊每位病人平均在门诊停留时间2/7为 60~90min,而医生直接诊察时间一般仅为 10~15min[4]。导医服务欠缺、标志不明。开出检查单后,约有一半的病人要提出“到哪里去做检查?”之类的问题。有的检查当时不能做或当时不能领取检验结果,患者只能暂时回家,等结果出来后再来医院就诊。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大量病人盲目、无效地移动,增加了医院中病人的流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