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过程﹑调研机制和法律程序高一(19)班 陈艳霞﹑文咏珊﹑翟敏如三峡工程从最初的设想、勘察、规划、论证到正式开工,经历了 75 年。在这漫长的梦想、企盼、争论、等待相互交织的岁月里,三峡工程载浮载沉,几起几落。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 20 世纪 90 年代,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庄严表决,三峡工程建设正式付诸实施。由此可知,三峡工程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无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同时,它也将会成为世界上又一瞩目的举措。 孙中山是我国第一位提出修建三峡水坝的人。1924 年,他在广州演讲《民主主义》时,曾提及:“象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力,比现在各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给全国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在这里,孙中山进一步阐述了长江三峡水力资源的丰富,强调开发三峡水电的重要性。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最早计划,充分显示出孙中山在国家经济建设上的高瞻远瞩。 孙中山开发三峡水电资源的论著发表后,国民政府工商部曾于 1930 年初,拟在长江上游筹设水电厂,并着手收集有关资料和图表,但对坝区的勘察工作始终未能进行。两年后,即 1932 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主持组成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该队查勘后提出《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测勘报告》,计划在西陵峡内黄陵庙和葛洲坝修建两座总装机容量分别为 32 万千瓦、50 万千瓦的低水头电站,总预算 1.665 亿美元。但这一计划也仅仅是纸上谈兵。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三峡工程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勘测、规划、设计与科研工作。 自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到江泽民、李鹏、朱熔基等现任中央领导人,无一不专程深入三峡视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央从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兴建一批骨干工程的角度着眼,又将三峡工程提上议事日程。 1989 年 7 月 24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上任不久,就过问三峡工程问题。他在视察了三斗坪坝址、葛洲坝工程和荆江大堤后,到长江委了解三峡工程和长江中下游防汛情况。 在 150 米方案的设计与施工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时,重庆市政府于同年 11 月间向中央提出不同意见。重庆市认为,150 米方案,大坝抬高水位有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