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彝族古代史学概述一、悠久的历史、文字与典籍彝族是中华各民族中的一名古老成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根据《西南彝志》等文献记载,自从远古彝族哎哺时代的氏族首领希慕遮、希堵左开始,经历过我们今日在彝文古籍中仍能清楚读到的 360 代世系后,即到了洪水泛滥时期的首领笃慕。笃慕又被记或译为笃慕俄、笃米、独摩、独姆、多莫、居木、居木吾吾等。有的学者认为笃慕即《华阳国志》所记的祝明或仲牟由,他所遭遇的是战国中期的特大蜀洪水。笃慕是在洪水泛滥后由蜀入滇的,迁居在乌蒙山区腹地的东川(今云南省会泽县境)乐尼白。他的六房儿子分别开展为武、乍、糯、恒、布、默六大氏族,即所谓六祖时期。他们以乌蒙山区为中心地带,向四方分别迁徙开展,成为遍布今滇东北、滇中、滇南、滇西、黔西北、黔西南、黔中、黔南、川西南、川南以及广西隆林等地彝族之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自开展制造了英雄的历史业绩。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爨文、韪书以至蝌蚪文的彝文由来久远。其产生确实切时间虽无法考出,但可以确认的是,要比旧时根据一些方志中的记载而得出的唐或汉制造说要早得多。旧论出自《大方县志卷五、卷十三》中记:阿,唐时纳垢酋,居岩谷,撰爨字,字如科斗,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书,即今夷字。《滇系》中也有类似记叙,不同的是将阿定为汉代人。其实,这段记载只是讲了阿撰爨字,并无制造、制造的意思。据《西南彝志》等文献记载,古彝文的制造者是吐实楚、伊阿伍和恒本阿鲁。在六祖即蜀洪水之前,各支系已经编写了很多族谱形式的史书。而哎哺时代布鵣举奢哲撰写史籍的传说更把彝文及其典籍的诞生推向了远古,因为自 1644 年上溯至哎哺时代共历 450 代。在贵州威宁与云南毗邻的中水乡出土的刻划陶文的讨论,以及自明朝中叶即被发现的贵州关岭红岩岩书的破译,从物证的角度把彝文的产生定于夏禹时代。在贵州西部出土的彝文实物不胜枚举,具有代表性的有载有蜀建兴年号(226 年)的《妥阿哲记功碑》、南宋开庆已未年(1259 年)的《拦龙桥碑记》、铸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 年)的《成化钟铭文》等。自明代开始,彝文碑刻多为彝汉文合壁,两种文字表述同一主题。清乾隆十五年(1749 年)成书的《大定府志夷书释略》中,载有常用的 160 个彝、汉字的互译法,实际已是一部简明字典。由此可知,彝文与汉字无论从产生的时间,还是逐渐的演变、成熟,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也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