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平之战的典故介绍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 260 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问题。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 45 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长平之战尸骨坑介绍战国时期,赵国的长平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交战双方秦、赵两国的兵力伤亡数目令人震惊。赵国前后死伤约 45 万人,此后元气大伤。而秦国也伤亡过半,国内空虚。在长平之战的最后阶段,赵军主将赵括死于秦军的乱箭之下。赵国军队失去了主将,剩下的士兵便不成气候了,全部向白起投降。可是令人没想到的是,白起并没有放过这些降兵。他认为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假如留下他们,可能会再生其它事端。于是,他便用了欺骗的手段,将赵国的四十余万降兵全部予以坑杀,只放回了年龄较小的 240 名士兵。这样的事件的确骇人听闻,但也足以让人见识到战争的残酷性。白起临死前,也曾说过自己做了这样的事情,早就足够死罪了。在 1995 年的时候,位于山西高平市的长平之战遗址正式开始了相关的考古发掘行动,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工作人员没日没夜的努力下,终于将当年战争中的尸骨坑逐渐挖开,并将其分为一号坑和二号坑。两者均为深坑,并不像是秦军人为所挖,而更像是天然形成的。可以想见当年那四十余万赵国士兵死后被抛入这里,再将一层薄土掩盖上去。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尸骨也终究都被深埋于地下了。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情况世人皆知,战国时期爆发了一场长平之战,对后来天下的局势几乎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场战争的交战国分别是秦国和赵国,秦国的国力已经日益强盛,而赵国当时也没有受到重创,并不比秦国弱上多少。因此,在交战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