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自然拒外化遵循规律向本真阅读教学本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即只有让学生充分接触,并深化研读文本,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悟、有所得。道理至简,而现实却不容乐观,老师或出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低估;或出于对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担忧;或因为一讲到底的陋习根深蒂固等诸般原因,将原属于学生的内在阅读,自觉或不自觉地悄然外化。这种外化主要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不遗余力的外部渲染来代替内在品味。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老师追求课堂的情感性,调动各种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希望获得震撼人心的阅读效果,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时候我们过分强调了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单纯用外在的手段来激情,而无视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与感悟。譬如,某年江苏省优质课大赛中,某老师公开课上执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课始,先后引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相关论述来彰显马致远卓越的艺术成就,以期激发学生对马致远的崇敬之感。课中,就朗讀环节而言,师生先后以古筝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古琴曲《广陵散》《阳关三叠》,琵琶曲《瀛洲古调》为背景音乐,进行了五次听读与朗读。就教学铺垫而言,教者先后对马致远的生平,元朝时代背景,曲牌名“天净沙”“散曲常识”进行了详细介绍。就研读分析而言,教者更是煞费苦心,析“枯藤”“老树”昏鸦”时,先后引陆游的《古寺》,元好问的《岀都》《满江红·肉乡作》,元稹的《景申秋八首》和唐彦谦的《罗江驿》相映衬;赏“小桥”“流水”“人家”,那么分别引陆游之《渡头》,白居易之《小桥柳》,岑参之《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李白之《秋夕旅怀》加以佐证;品“古道”“西风”“瘦马”时,那么先后引用京西古道图片,南宋史达祖的《临江仙》,晏殊的《蝶恋花》,陆游的《次韵师伯浑见寄》,林尚仁的《寓华亭下砂盐场》;悟“夕阳西下”“断肠人”“天涯”,那么分别引用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晏殊的《浣溪沙》,柳永的《少年游》,韦庄的《江外思乡》,晏殊的《踏莎行》,白居易的《琵琶行》。结课阶段,老师回归曲题“秋思”,引导学生欣赏四幅秋思图,它们分别是清后期山水名家奚冈所绘《半壁暮潮图》;清代画家罗牧所绘《溪桥茅屋图》;明代山水画家项圣谟的《秋思图》,以及当代画家魏宏声的《风雨归家路》。一节 45 钟的课,如此大量且密集的信息呈现,显然不妥,给人以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甚至眼花缭乱之感。诚然,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