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道德哲学及其德育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最终目的并非知识哲学而是实践哲学。康德的实践哲学包括“实践理性批判”以及与之相关的“启蒙”“永久和平”等“第四批判”。一、康德的道德哲学实践领域虽然像“空气”一样不纯粹(它对鸽子的飞行构成了阻力),但是,康德认为人可以凭借自己的纯粹理性而在道德领域显示出人的严峻的自由意志。康德借用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展开他的“纯粹理性批判”,而在考虑“实践理性批判”时,康德延续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包括身心二元论)和自由意志。笛卡尔不仅认为人有天赋观念,而且进一步认为人有自由意志。他将世界分为自然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自然世界(物质世界)像一部机器,它是有客观规律的,自然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人的身体或肉体是自然的一个部分,因而人的身体也是一部机器。但是,人的精神(心)却不受自然规律的约束,人拥有自由意志。康德将笛卡尔的心物关系转换为现象与物自体的关系(或自然与自由、自然与的关系)。现象界(自然)受因果律的支配,而本体界(物自体)是自由的,不受因果律的支配。假如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讨论的重点是“先天综合推断何以是可能的”,那么,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讨论的重点就是人的纯粹的“自由意志何以是可能”。自由以及自由意志是康德哲学的“拱顶石”,所有其他概念(上帝的概念和不朽的概念)都依附于自由意志及其道德学之上,甚至宗教也依赖于道德。在康德那里,善良意志几乎等同于自由意志或自律意志。康德对自由与道德的关系的解释与卢梭保持了一致。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自由意志虽然并非由康德首次提出,但康德为人的自由意志增加了不同的内涵。奥古斯丁较早地讨论了人的“自由意志”问题,却主要是在消极意义上讨论自由意志。自由意志被视为人类原罪的祸首。在康德这里,人可能因自由意志而作恶,人更可能因自由意志而坚守道德义务,成为纯粹的坚毅卓绝的“义人”。正是凭借自由意志,康德构建了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在康德那里,道德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获致幸福”。他甚至认为“幸福道德”是“虚伪道德的典型”。在他看来,“一切原则或者是经验的,或者是理性的。前者以幸福原则为出发点,以自然的或道德的情感为依据;后者以完善原则为出发点。”知性世界的活动以道德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