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电影学派要素与路径近年来,中央一直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积极推动国家软实力的增长。同时,我国电影的产量和票房也有了大幅攀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关“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讨论迅速跃升为电影学界的焦点议题。这场讨论的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高扬起了一面醒目的旗帜,而且很可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电影学界的价值观,并由此催生出一批极具民族个性的分支学科。因而,这场大讨论或将在中国电影学术史上产生里程碑式的影响。为此,笔者针对中国电影学派的概念界定、体系架构、讨论方法等问题,也提出了几点管窥蠡测般的拙见,希望为相关议题增添一些新的研讨角度和思路。豪情与理性:我们应当首先思虑的问题自 2024 年以来,针对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问题,已有不少高校和机构召开过专题研讨会,很多学者都发表了见解。综合来看,相关论述主要涉及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对建立中国电影学派的迫切呼吁。(2)对中国电影学派内容的初步构想。(3)对电影民族化追求的思考与弘扬。(4)对中国电影美学传统的梳理归纳。(5)对国产影片的分阶段分类型读解。(6)对国内外电影市场的比较与剖析。(7)对中国电影进展史的专题性探讨。(8)对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的审视臧否。坦率讲,就常规意义而言上述议题无疑都有价值,但对于建构一个学派来说,似乎尚未切中肯綮。譬如,以下三个关键问题迄今仍未得到清楚论证,或者缺乏令人信服的言说:(1)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必要性是什么?换言之,为什么要做此事?(2)中国电影学派的基本概念和体系架构究竟是什么?(3)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路径何在?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显然,“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是能够让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朝着正确方向进展,并具有可操作性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假如这些问题得不到明确阐释,那么对于建构一个“学派”而言,即便开再多会议、发再多论文、出再多著作,恐怕也意义不大。事实上,尽管大家的“建构”热情很高,但就学界目前的情形看,可谓既没有明确的方法论引导,亦罕见新颖的原创性成果,大多数讨论并未突破传统模式和常规思路,基本上仍属于“新瓶装旧酒”。概念与体系:为何建、建什么、怎么建要完成任何一项重大的课题,都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只有明确了打造一个项目的必要性,才能清楚地锁定奋斗目标。只有捋清了达成目标的可行性,才能确定前行的道路,并找到解决的方法。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无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大事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