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后现代转向与创新思维培育摘要: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思潮 20 世纪中叶以来深刻影响了教学领域的和活动。本文试从知识观转型、师生角色转换、教学过程重构三方面初步探讨教学后现代转向的主要特征,并力图论证这些特征对创新思维组织过程的作用机制。关键词:后现代;教学;创新思维收稿日期:2024-09-21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自 20 世纪中叶兴起以来,深刻影响着艺术、文学、哲学、管理、数学、政治、科技等诸多领域。教育作为多种学科的交叉,其与活动受到的冲击日益扩大,教学领域鲜亮地显现出向后现代转换的趋向。教学的后现代转向对现代社会的启蒙范式提出挑战,在审视与反思现代教学的基础上,致力于重新建构不同于现代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师生关系以及观。一、教学的后现代转向(一)知识观的转型现代知识观基于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有用主义认识论,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与中立性,将知识视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并确证其高高在上的权威性。知识本身即代表着正确、毋庸置疑和不可颠覆,这种知识观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是包括一线老师的人们的固有观念,这种观念不可避开地导致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偏差,使知识与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长期疏离。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给这种知识形象带来了严峻挑战。后现代主义以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普遍主义为基本立场,否弃知识的确定性与普遍性,与知识社会学、知识增长的否证式与范式转换理论合流,在当代重塑知识形象并被普遍接受认同。这种知识观的基本主张包括:第一,知识并不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和确定性,主体因素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建构作用,即知识处于知者与被知者相互交融的复杂状态。“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偏好”与知识共在,是不可避开的。第二,知识系统是动态的、开放的而不是僵化的、封闭的,存在被怀疑、批判、更新的无限可能性。知识系统的进展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被认为的累积式的增长过程,同时是批判与否证、新范式的提出、范式转换的过程。第三,知识的创建者不是真理的代言人,他们本身是真实的,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和伦理价值观,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相应的,知识的授受者无法凭借知识的绝对性而获得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地位。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型,意味着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形象不再是真理与权威,知识本身具有假设性与可错性,应在被怀疑和批判过程中习得。课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