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民族史讨论的现状与展望敦煌民族是敦煌学领域中内容复杂、讨论难度较大的分支学科。20 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开启之后,西方学者就开始了对敦煌民族古文献的讨论,尤其是德国、英国、法国、芬兰、匈牙利、俄罗斯,对于敦煌民族古文字的解读成就卓著。最近几十年,美国、日本、土耳其奋起直追,大有迎头赶上甚或超越之势。然而,反观我国,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我国,1949 年以前讨论者不多,偶有论及者也都主要局限于利用汉籍史乘的記载来考证在敦煌活动过的古代诸族,如三苗、乌孙、月氏、匈奴等。1949 年以后,尤其是 1978 年以来,随着我国学术事业的全面复兴,敦煌民族讨论也开始呈现出蓬勃进展的趋势,在社会历史、古代文献、语言文字、宗教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尤以吐蕃、粟特、回鹘与西夏讨论成果最为显著。我国不管是大陆地区还是台港澳学者,治“语”者多不通“史”、治“史”者多不通“语”,这是几十年来我国敦煌民族讨论的通病。从事敦煌民族史讨论的学者,就知识结构和素养而言,除要具备相关的史学知识和文献学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古代少数民族语言知识,熟悉相关语言文字的史料。如学术界过去将莫高窟第 464 窟推定为元代,假如知道八思巴文创制于 1269 年,比西夏亡国晚半个世纪,就不会把第 464 窟推定在西夏。再如东千佛洞第 2 窟甬道入口左右壁皆有元代才传入中国的密教种子词,恐怕就要另外考虑该窟的时代了。国外学术界则不同,大凡从事民族历史文化讨论的学者,大多都是“语”、“史”兼通。我们应该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大力培育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进而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对吐蕃、回鹘、粟特、西夏与于阗文文献本身的深化讨论,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这方面的成果,结合汉文史料的记载,对敦煌民族的社会、历史、地理、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族及东西文化沟通等学科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讨论。近期,以史金波先生为代表的团队在破读西夏文草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这对西夏文社会经济文书的讨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日本学者森安孝夫、松井太等对敦煌回鹘文题记的讨论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日本学者武内绍人等对敦煌吐蕃文契约的讨论也有重大收获;在回鹘文本讨论方面,近期由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主编的 7 卷本《古代维吾尔语诗歌集成》对敦煌回鹘文文书的整理讨论颇具国际视野。相对而言,国内回鹘文的年轻人才培育却令人担忧,年轻一代以讨论古回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