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考古学界的新与旧[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考古学从传统转向现代的一个特别时期,有着金石学根底的本土学者与有着留学背景的新型考古学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学术承续,又有明显不同的学术取向,构成中国考古学进展史上新旧并存的一个独特阶段。[关键词]民国时期,考古学,学者一中国文人很重视学派归属,讲究门户学派及其传承,并且因此影响他们对治学环境的选择。民国时期表现尤烈,“民国学界,唯新是求,老旧几乎成了腐朽的同义词,所谓老师宿儒,大都被打人顽固保守之列,甚至等同于前清遗老”…。中西新旧官私之间矛盾很大,处处充斥,“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学术界,特别是文史学界,有所谓‘土产学者’和‘出洋学者’之争,前者说后者不了解中国传统,处处隔靴搔痒;后者则批判前者方法陈旧,工具不够”。民国时期史学界明显存在以傅斯年等留学生为主体的“西学派”和维护传统学术的“中学派”两大派别。“西学派”崇尚西方近代科学,强调“制度”,忽略“精神”层面,主张科学地整理原有学术。此学派专注于对中国旧传统的质疑、解构和批判,对中国传统抱着极其严峻的态度;而“中学派”在学术上表现为对传统文化抱有“温情”与“敬意”,他们不排外,而是力主以“中学”为本位的“中西会通”。两大学派之间在具体的活动中分歧明显,傅斯年就常以西方知识渊博自豪,自觉地用西方科学方法讨论历史。对从没走出国门、也没受过大学系统训练、自学成才的钱穆时有讥笑,笑他的西方文化知识只有从《东方杂志》上得来的那点。反过来钱穆也讥笑傅斯年,说他历史知识视野狭窄。萧一山直接批判留学生的实证主义:“以考订破坏为学,而讥博约者为粗疏。”民国时期考古学附属于史学,学者之间的身份认同与史学界大体一致。夏鼐对民国时期考古学者学术背景的分析,反映了考古学界同样存在西学与中学即新与旧两大群体:当时受过训练的考古学家几乎都是从地质学或人类学方面过来的。便是受过考古专业训练的,他们所受的训练几乎都是史前考古学方面的。另外一批学者,则是由古史讨论、古文字学和古器物学方面过来的,是在书斋中培育出来的。前者主要指以田野为阵地的留学归国的学者;后者指以书斋为讨论场所的本土考古学者。事实上,民国时期本土考古学者与留学生之间,因为人脉、交游、学术渊源以及身世习惯等因素,导致学术思维、方法以及学术取向迥异,并由此产生诸多学术纷争,学术交往多限于相对封闭的学术圈内。二整个民国时期以留学生为主导的学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