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进入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民间美术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也燃气了我对民间美术的热爱与热情。民间美术在五四以来一直处于体系的边缘地带,并没有完整的进入到教育体系当中。民间美术进入教学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最早民间美术进入到知识体系,是通过民俗学,作为一个民俗的佐证。民间美术进来以后逐渐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但是在一开始来从事民间文化的讨论者是从口传文化和语言学转换过来的。后来的民俗学,再往后的社会学和民族学。这些领域都涉及到了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因为口传文化本身就是普遍的,民俗的事项也是普遍的。民间美术因为它的专业性进入到民俗学和民间文化讨论。它的手工性和民间的技能和专业,许多人不从事美术或者是造型艺术实践,很难去进入民间美术讨论领域。收集、整理民间剪纸艺术,向民间剪纸艺术是在延安鲁艺时期提出的。学习民间剪纸的表达方式,深化到民间生活中去。延安鲁艺还有一个传统就是表现民间的生活,着实站在农民的角度去感受和了解。而今日的我们是把它放在一个艺术家的角度来表现,那个时候是站在农民的角度。延安木刻艺术的确是以吸收了民间的方式来表达。一个是学习民间剪纸和民间木版年画的艺术语言。回到了木版年画和剪纸的质朴和直接、明了、简洁、朴素。另外一个,他们开始真正的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借鉴民间农民所制造的剪纸。而如今我们正在抢救民间剪纸。我们正努力的在记录剪纸背后的文化和剪纸人的故事。80 年代的靳之林先生,在延安呆了十三年。他主要是发现了剪纸背后的文化,写了《绵绵瓜瓞》。到了现在,农村开始衰落,文化开始逐渐的消逝。非物质遗产又提出了活态文化,以村社为主体的讨论、保护和抢救这样的方法。最初是延安鲁艺时期做剪纸是收集、整理来学习;到靳之林先生是发现背后的文化,发现背后那剪纸和考古这样的历史文化的关联;到了现在又发现了村社,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传承。以一个村社为最小单元,又提出了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历史这样的使命,提出了活态文化村社讨论法。我们的方法就是通过采风和田野调查了解乡村里所拥有的民间美术传统。之后,开始加进了讨论历史文献、考古文献、民俗学的调查结合起来。历史、考古、民俗、田野结合的。再往后,就提出了活态文化概念。以村社为主体的活态文化讨论方法。围绕中国民间剪纸,提出了对乡村的关注、对农民的关注、对农民多承载的文化的关注以及一个完整的剪纸形态的搜集整理和讨论。任何一个事情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