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党建新特点构建和谐新农村把握党建新特点构建和谐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在xx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县,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们对此作了专题调查。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发挥作用情况xx94%的人口在农村,是典型的“小城镇、大农村”。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整个xx的和谐。在工作中,xx县委把建设和谐xx的重点放在农村,积极发挥党组织在建设和谐农村中的作用,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强化基础建设,改善基本生存条件。基本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落后是困扰我县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基础的因素,为此,xx县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存条件的改善,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以梯田建设和生态建设为标志的第一次创业,解决了全县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磨砺出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xx精神,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近年来,县委果断决策,各级组织带领党员群众建成了人饮工程、乡乡通油路工程、移民工程三大民心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构建和谐农村有了籍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环境。二是建立帮带载体,构建党群共富机制。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些经济困难和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群众,农村困难群众尤其需要帮助,是建设和谐社会中最大的不和谐因素之一。对此,xx各级党组织给予高度重视,把搞好对他们的救助作为建设“和谐xx”的重要环节来抓。全县各级组织积极开展“双带”活动,全面推行“党委抓基地,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还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几”的形式,带动全县64.3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产业收入占到了人均纯收入的69以上。积极开展“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主题实践活动,建立了第1页共6页科级以上干部承包农村特困户制度,完善了“勤政卡”制度,实行了领导干部工作日志等制度。各级干部向农户捐助现金42.16万元、面粉4200袋、办实事1800多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爱民、利民、为民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经济快速发展,需要人的素质相应跟进;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和谐可言。近几年,县上依托培训基地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86期,培训党员4300多人次;依托大专院校,选派120名党员干部参加了4期以市场经济知识、特色农业经济和畜牧养殖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让党员接受最前沿的致富信息和实用新技术;坚持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组织18名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赴温州等学习发展民营经济,分期分批选派290名农村党员干部和党员致富能手到河北、定西、张掖等地参观学习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让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四是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切实维护农村稳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县委抓住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县、乡、村两级党组织实行了重点矛盾纠纷隐患集中办理、半月点评制度,乡镇党委坚持半月一排查,村党支部随时发现和解决影响稳定的问题。全县18个乡镇党委全部配备了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副职,村村建立了调委会,村级调解员有400多名。同时,积极探索从根本上消除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我们针对村干部办事不公、财务不清这两个矛盾焦点,建立了农村主事、办事、花钱“三权分离”机制,由村干部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决定重要事项,村民办事小组负责落实、办理,村民理财小组负责经费支出,基层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xx的稳定,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2.8%。五是构建规范有序的制度环境,推进基层民主管理进程。近年来,很多地方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与农村原有的宗族、派性矛盾相互交织,成为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县、乡党委着重抓了两条:一是民主选举。严格按第2页共6页“两推一选”的方式选配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