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摘要社会飞速进展,事物不断变换,可翻开现行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不难发现,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较大改进,但教材内容多数还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口气,有些内容则离学生实际较远,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关键词小学;思品课;教学;实践陶行知先生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新课程也提倡:老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程的开放性为老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留出了大量的空间,老师可以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能有效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例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时,就碰到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你生活的小区里遇到陌生人问路,而无论你怎样说他都不懂,那你应该怎么办?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道德观念、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接着让他们进行探讨、辩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达到知行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程的重要作用。二、坚持榜样激励的作用小学生富有模仿性,利用这一特点,老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法律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运用榜样激励法,要重视见之于行动,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实际没行动”的现象。在品德教育中,我就常看到这种情况,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模范、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时,有的激动得流泪,并立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激动和决心便烟消云散,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时机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所以,我们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三、激发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育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