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拖鞋领跑世界恐龙发现在找恐龙这件事上,徐星与化石的风格是一致的:找到或是找不到,我就在这里,不悲不喜。在 28 岁发现长羽毛的北票龙时,徐星认定这会是他一辈子最大的发现;31 岁,比始祖鸟还小的“赵氏小盗龙”横空出世,他想“这可能是我一辈子最重要的发现了”;34 岁,他提出了“四翼恐龙假说”,坚信“我不可能再有比这更重要的发现了”;直到不久前发现长有翼膜翅膀的奇翼龙时,这位已经将近 50 岁的古生物学家终于无奈地承认:“这样的故事每年都在继续。”早年间,徐星每年至少有 3 个月都在野外找化石。每天顶着大太阳,趴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拿着细毛刷子刷石头。他能连续一个月不洗脸,并且像骆驼一样耐旱。同事说,徐星年轻时整天“迷迷瞪瞪”的,穿着拖鞋上班。不久前,“阅龙无数”的徐星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为一块破裂的化石大伤脑筋。上面仅存的印痕显示:一根疑似骨头的东西从如鸽子大小的恐龙的前肢腕部伸出。用 CT 和扫描电镜等多种仪器对化石及残留的骨蛋白进行化学分析后,讨论者们终于确定,恐龙“手下”的“棒子”是一根软骨,除此之外,化石上还发现了残存的翼膜。这项讨论不久前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在徐星的发现名录中,增添了第一种长有翼膜翅膀的恐龙。假如你在路上偶遇一个人,他正走着忽然停下来,就着路边车身上的灰尘用手指描画恐龙羽毛,那这个人十有八九是徐星。小时候,徐星的理想是成为高僧、数学家、天体物理学家。接到北京大学的录用通知书时,这个专业被调剂的少年跑去问老师:“什么是古生物学?”老师说:“不知道。”徐星放心地想:“连老师都不知道,那它一定非常现代。”入学以后,想摆脱化石的徐星开始自学经济学,后来又沉迷于计算机。可惜他被保送读讨论生的时候,听了老乡的一句“毕竟是理科”的话,去了中国科学院,一直待到今日。为了完成毕业论文,他接手了老师一直没空讨论的两块化石,结果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角龙类,把这个物种的存在时间往前推了 3000 万年。从那以后,他成了“化石控”。“小时候一说科学家,就是数学家、物理学家,没有谁要当恐龙学家。其实我们应该鼓舞职业选择的多样性,不要千篇一律。”徐星表示,同辈人很少有出于兴趣搞这个学科的,自己也是直到上大学后才知道了“恐龙学”这个学科。徐星提出了很多颠覆性的观点。2024 年,徐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正式提出“四翼恐龙假说”。此后陆续出土的化石证实了徐星的猜想:在恐龙向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