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方论证的方法。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日的借鉴意义。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教学过程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案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2.老师提名学生朗读。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③ 明哲:明哲的圣人。④ 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⑨ 苟免:苟且免罪。⑩ 宜:应当。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⑿ 简能:选拔人才。⒀ 垂拱:垂衣拱手。2.粗知句义。3.老师巡杳答疑。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第二课时教案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老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二、分析课文 1.第 1 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老师引导补充。老师小结:第 1 段旗帜鲜亮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方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人君当神器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