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评课一《雨巷》一课,让我看到了一名语文老师特有的温婉和柔美。执教老师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引领者,带着学生走入诗歌,品评诗歌,与这首诗的教学情境有机融合。个人比较喜爱这样的风格。整堂课,老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诗歌情境,借赏析意象群这根主线,串联起对诗歌意境及主题的解读。问题从学生中来,解读回到学生中去,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同时,老师于必要之处予以点拨与升华,对油纸伞、丁香花等意象的解析颇见老师的教学底蕴,个人教学魅力足现。但,似乎本节课也有几处值得商榷。首先,对诗歌的诵读次序有点儿倒置,不太符合诗歌学习的一般规律。课堂伊始,即要求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显得突兀。试问,忽略了学生对诗歌整体感知的有感情诵读又能读出多少感情呢即使最后呈现出来的是入情入境的诵读,那么,属于学生的真实体验又有几分呢其次,对于一首现代诗歌而言,老师代为分析的内容太多,学生体验性诵读的时间太少。第三,对于这首诗歌的多义性理解,老师先入为主式的引导方式有待商榷,这里的提问和引导完全可以再放开一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及诗人的创作背景,自由探讨。课堂艺术永远都是有缺憾的艺术。一堂课,能够给人以启迪、引人深化思考,就是一堂有价值的课。感谢这位老师的教学分享,让我受益良多。二这是一堂可圈可点的课,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内容。首先这堂课的教学抓住了诗歌的特征去组织教学,通过解读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读懂诗歌,意象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课堂上老师调动各种资源,设置各种情境,引经据典,让学生明白这些意象的含义,从而很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对这些意象的解读体现出老师丰厚了文化储备,也使课堂厚重起来。其次,这堂课很重视诵读,诵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让人欣慰。但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诵读教学还是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诵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课堂上为什么要诵读,老师如何组织诵读呢观念不同,方法不同,学习效果也很不一样。我认为不能为诵读而诵读,也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喧闹,而应该围绕学习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学生认知的欲望,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化。诵读教学,还需我们细思考。三青岛市教学能手录像课《雨巷》,很有感触,新课标推动的语文课改的确有成效,通过初读、品读和美读很好地引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