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的锤音引言2024 年 7 月 1 日,北京时间晚上 10 时 30 分,从俄罗斯圣彼得堡传来消息:经过第 36 届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投票表决,认定中国“澄江化石地”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杰出范例,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消息的发布,标志着“澄江化石地”历时 8 年的“申遗”工作尘埃落定。从此,我国有了第一个化石类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球从 46 亿年前诞生至今,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地质变动和生命演化事件,其中,距今 5.4 亿年的寒武纪是地球生命演化的分水岭,发生在其间的“生命大爆发”是最受关注的地球生命演化事件,可一直没有找到有力的物证。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距今 6 亿年的前寒武纪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化石群和距今 5.05 亿年的中寒武纪加拿大布尔吉斯动物化石群。这两个寒武纪化石群的发现,都没有揭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谜,直到 1984 年的 7 月 1 日澄江化石地被发现。那是一个开启生命起始之谜的日子,假如不是他——当时南京古生物讨论所的侯先光,在云南澄江帽天山采集高肌虫化石时意外发现一枚宝贵的纳罗虫化石,从而敲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时空之门,那么已经有5.3 亿年历史的澄江化石地,这一有关生命起源的秘密,也许还将长久地沉睡在抚仙湖畔的大地里。澄江的机缘万绿之宗的云南,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吸引了国外有关学者探寻的目光。1909 年和 1910 年,法国科学家 J.Deprat 和 H.Mansuy 分别对滇东地区进行了地质古生物调查,确定了包括澄江、宜良在内的寒武纪地层,并出版了讨论专著。法国人的足迹当时甚至深化到了澄江边的抚仙湖,但是他们或许被这里的大美景色所陶醉,没有深化到大地深处,探究这方土地可能埋藏的生命之秘。法国科学家在此拍摄的那组澄江县城和抚仙湖的照片,宝贵地记载了这块古生物化石的宝地。澄江,位于云南省的玉溪市,离云南的省会城市昆明只有几十公里。在云南,澄江县境内的抚仙湖往往比澄江县更为有名,这不仅是因为抚仙湖是全国第二深的淡水湖,更是这儿有着滇中地区绝佳的风景。在云南的许多人看来,这座湖泊仿佛是上苍赐给滇中大地的一座教堂,水做的教堂,至今还保持着一类水纯净的品质。这个湖泊的四周,环绕着由沉积岩组成的群山,它们高高矮矮,庇护着这一湖净水。而在抚仙湖的东北角,有一块像帽子一样凸出山峰,当地的人们称之为帽天山。对于这座看似普通的山峰,《澄江县地名志》这样介绍:“帽天山,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