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三峡库区三峡工程建在长江上游与中游的分界部位,渝东山地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坝区在三峡东部,西陵峡内的三斗坪、中堡岛河段。它与下游约40千米的葛洲坝工程,将万里自然长江分为三级四段即大坝以下的调节、控制河段,两坝之间的人工湖段,大坝以上的人工湖段和自然河段,显著改变长江状态。特别影响大坝以上约660千米的人工湖段、库区水域,相应的行政辖区,自然区划,必须深入研究。近代实验认识论,分析方法论,一分为二哲学的进步,推动部分科学迅速发展,不断细化,分支学科日益增多,加剧视野局限,认识片面,信息不对称。随着科学发展,各学科又互相交叉、渗透、融合、回归整体性、综合化,合二为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成为联系、沟通各学科的纽带和桥梁。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万物一体,相生相克,天人之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一元论、统一性、综合化十分类似,近于殊途同归。我们更应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昔日,宣传大禹治水以来四千多年的经验教训,强调疏导与围堵等工程治水的功过,轻视“随山刊木,以增五利”等生态治水的贡献。现在,必须结合全流域实际,师法自法、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发挥整体、长期效益。1958年3月,《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文件指出,长江流域治理开发工作的基本原则,“应当是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同时需要正确解决以下七种关系,远景与近景,干流与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发电与用电(即有销路)。这七种关系必须相互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轻重缓急和先后次序,进行具体安排。”回顾近50年的实践,对照当时确定的原则,颇值得总结反思,发扬光大。按照区域地理学要求,探讨三峡库区、自然区划的水文循环,分析外来、本地、外去水系,认识长江流域、中游区段的水文循环,研究大气、地表、地下水系。即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开创现代科学治水的新时代,保卫祖国文化安全。第一节长江流域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世界著名的巨川。它的流程、流域、水量、水能,物产之丰,航运之利,都占全国首位,也居全球前列。它是大自然的杰作,送给中华民族的珍贵礼物,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创造先进、辉煌文化的母亲河。我们要巩固长江的重要地位,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根据“温故而知新”常识,只有深刻认识长江流域自然演变的规律,人类活动的历史,理解过去的启示,应用现代科技,化作创造新时代的动力;在充分完善水循环,切实优化水环境,合理再生水资源,有效防治水灾害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上做出新贡献,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一、名称长江干流有总体、分段名称、别称,并经历变化。这些历代名称,表达明确的物质、能量对象,时间、空间范围,水量、水质、水能以及河道长、宽、深等特点,成为专属的地理标志,也反映不同时期华夏儿女对母亲河严谨、实证的认识、热爱、歌颂,留下宝贵的遗产。即“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我们回顾长江名称演变,继往开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是凝聚炎黄子孙心思、力量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便于文人、墨客抒发思古之幽情,谱写创新之华章。因为,它是地名学的主要内容思想、文化的宝库,蕴藏历史的记忆,科学的哲理,实应好好保存,传之久远。不可用不规范的演绎、戏说,不符合地名学要求,缺乏文化品位的大、洋、奇、俗名称替代,或沿用多地重复、名不符实、不合时宜的随意地名,以免造成不应增加的混乱、不该消失的遗憾。(一)江西周时期,公元前1066年至前771年,先民传唱的歌谣,称长江为“江”。约在东周春秋时代,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成书的《诗经》,正式记载为“江”。如《小雅•四月》中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意思是说无边无际的长江、汉水,律理、总汇南方江河。《周南•汉广》中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意思是说广阔的汉水啊,不可游泳;长大的长江啊,不能用竹排、木筏渡过。周南是周朝南方的巴蜀荆楚等疆域,当时歌谣咏唱长江波浪壮阔,惊涛裂岸,仍符合现在实际。成书于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的《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