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审计控制的目标定位及实现途径 我国的审计监督制度是伴随改革开放、进展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并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进展的。随着审计公告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审计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攀升,社会公众对国家审计的期望值很高。而有效缩小审计的社会期望差,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非常关键。因此,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明确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强化审计质量管理,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目前,关于审计质量控制的讨论多集中在审计项目和过程的质量控制,而对于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定位关注不够。本文将明确审计质量控制目标定位,并对实现其目标的有效途径加以探讨。 确立审计质量控制目标的必要性 审计质量与一般产品质量相比具有缺乏实体性;不易衡量;无法验证;后果不会立即显现;责任不易划分等主要特征。一个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过程应当包括三部分内容,即质量控制目标、质量控制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 质量控制目标具体是指审计工作力争实现的有关审计质量的结果和成效;质量控制标准是指审计机关最高管理层所表达的关于审计质量的总体要求和意愿;质量控制体系则是一系列用于指导和控制审计机关有关审计质量活动的相互协调的程序。其中,审计质量控制目标是审计质量控制过程的向导,它既是确定质量控制标准的前提,也是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因此,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处于统领全局的地位,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首先必须明确定位控制目标。 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定位审计人员在审计执业过程中,需要根据所在行业的执业标准从事工作,并承担相应的执业责任。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是保证政府部门就其管理使用公共资源的情况向立法机构以及公众负责,并就政府部门的管理质量以及遵守权限范围情况发表独立意见。所有与公共资源管理有相关利益的人员在了解、熟悉、接受并支持审计机关履行职责的同时,必定也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水平有一个期望值。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标准不足或执行不力等因素的影响,那些依赖审计信息者对审计质量水平期望与审计人员认为所应当执行的行为标准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即审计质量水平期望差距。 因此,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应当定位在:通过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使审计任务的完成最大限度地满足审计信息使用者或社会公众对审计所寄予的期望。而提高审计质量的终极目的也就是尽可能地缩小审计质量水平期望差距。 实现审计质量控制目标的途径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质量控制,可以...